下一篇4  
2008年7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马回乡务农记

驻福建记者 林小瑛 通讯员 肖岩 林峰

  小马,全名马庆清,福建省柘荣县旺之源早季蘑菇专业合作社理事长,30岁左右,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思维敏捷,非常健谈。一提起柘荣县供销社,他赞不绝口,十分兴奋。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小马的家乡在海拔1000米的柘荣县东源镇鸳鸯头村。这里属高山海洋性小气候,昼夜温差大,湿度大,是种植早季蘑菇的“黄金地”。1995年初,刚从县职中毕业的小马开始学种早季蘑菇。小马很快就发现种菇的潜力很大,想扩大规模,但是,由于缺少资金,生产、技术、销售等又受制于人,菇农的收益不高。两年后,他决定去广东东莞打工。虽然在外打工,小马仍然时刻惦记着种菇,每年9月,他都去上海了解市场,帮菇农销售,发现早季蘑菇在上海的市场价与家乡的收购价差价很大,菇农并没有得到最大的实惠。

  2005年初,小马决定专心种菇,便发起成立了蘑菇协会,准备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做强做大蘑菇产业。但是,由于一无足够的运作资金,二无过硬的种植技术,小马的蘑菇协会根本运作不下去。大部分菇农仍然是自产自销,购买原料时互相抬价,销售蘑菇时互相压价,产生了不少矛盾。

  2007年7月,柘荣县供销社企业总公司准备领办早季蘑菇专业合作社,动员小马参加并负责具体工作。同年12月,旺之源早季蘑菇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注册资金300万元,入社农户320户,实现了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鸳鸯头村的蘑菇产业发生了翻地覆地的变化。“供销社是引路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小马兴奋地说。

  过去,菇农准备化肥、毛竹等生产资料时,常常是各干各的,资金不足的问题时有出现。去年底,柘荣县供销社垫付40万元,统一购买尿素、过磷酸钙等农资,直接送到菇棚,既缓解了菇农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又保证了化肥品质,降低了种植成本。

  过去,客商来收购蘑菇时,菇农们担心菇变质,常常互相压价。现在,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消除了恶性竞争。

  过去,谁家的蘑菇遭灾了,心里愿意帮忙的人不多,村民之间关系紧张。现在,专业合作社把社员们的利益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谁家有什么困难,大家互相帮忙,很快就解决了。

  过去,村里绝大部分年轻人为了谋生,都远离家乡外出打工。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除了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的,全部在家种植早季蘑菇,赚的钱远远高于打工收入。

  旺之源专业合作社成立仅半年时间,投入生产资金980万元,种植早季蘑菇220万平方尺,产值1800万元。菇农收入增加了,矛盾减少了,关系融洽了。

  “县供销社还领办了生之源山羊专业合作社。”小马又告诉我们说,“鸳鸯头村有一种特有的山羊,长得快,肉味美。村里有8400多亩的天然草场,可同时供应2万只山羊生长。由于养山羊是高成本、高投入、高风险,农民没有太多的资金,饲养也是凭传统技术,因此以前没有大规模养殖。”

  “去年底,县供销社牵头成立了生之源山羊专业合作社,现在已有40多户入社,共养殖了1000多只山羊。供销社把养殖户联合起来,帮助解决困难。”

  小马又讲起了县供销社的故事。今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冰冻灾害,鸳鸯头村养殖户的羊羔全部冻死,损失16万多元。柘荣县供销社主任包荣获悉后,专程去省城向有关部门反映灾情,争取到5万元的救灾款,帮养殖户购买种羊,渡过了难关。

  “我也是养羊大户。过去碰到这样的大灾,只能认倒霉。现在,有了供销社,村民们就不怕了。”小马感激地说。

  小马还告诉我们,这种羊的繁殖能力很强,繁殖速度很快,一只母羊两年能生5胎。如果管理得好,效益十分可观。而且,饲养山羊与种植早季蘑菇相比,劳动强度比较低,很适合农村的老年劳动力。现在,专业合作社邀请省市的专家,提供防疫、治病、配种、母羊生养等技术指导服务,实行科学养殖,村民们吃了“定心丸”,村里的老年人纷纷加入到养羊队伍中来。

  “现在有了县供销社这个靠山,我们的‘旺之源’一定会更加兴旺,越做越大,‘生之源’一定会生生不息,越做越强,鸳鸯头村一定会更加和谐,越来越富。”采访结束时,小马满怀信心地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