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做茶:一个家族数百年的坚持

林茗 娴静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性传承人要在该项目中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王文礼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份荣耀背后承载的历史与奇迹,足以让我们细细品味,娓娓道来。     

  天降奇树  惊喜乾隆

  王文礼的先祖王仕让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出生,雍正十年(1732)中副贡,乾隆十年任湖广黄州府通判,卒任上。他平生喜欢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乾隆元年春,王仕让告假回家访亲问友,经常聚集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王仕让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压枝繁殖。

  时至春暖花开,王仕让对茶树适时采摘,精心烘制,加工成成品。他将茶馈赠同僚好友、礼部侍郎方苞。方苞品其味非凡,遂献内廷。深谙茶道的乾隆饮后甚喜,召见王仕让,垂问茶史。王仕让如实禀告此茶发现的始末,乾隆细察、掂量此茶后,认为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犹如“观音”,乃赐名“南岩铁观音”。

  王仕让成为铁观音的发现者之后,王家便与铁观音结下不解之缘,一段传奇的家族史也由此展开。

  漂洋过海  “信记”扬名

  历史走到铁观音第十代传人王滋培的时代已是民国时期。此时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凌辱,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安溪西坪尧阳的民众同样饥寒交迫,为了生计,王滋培把茶园和茶厂交给亲人管理,率先在厦门开办“信记茶行”专营铁观音,不久又在泰国开办了一家,将铁观音传到东南亚。“信记”,顾名诚信经纪,王滋培以名副其实的诚信经营,使信记茶行闻名东南亚,王家也因经营茶业而富甲一方。

  王滋培为人豁达,乐于传授铁观音制作技艺和经营之道,加之道德高尚,建国初期曾多次当选为安溪县人大代表。

  技艺精湛  第一茶师

  铁观音第十一代传人王学尧与父亲王滋培一样视铁观音为生命,由于悟性特高,善于研究,年少时就成为铁观音的制茶高手,他做出的铁观音是茶客们争购的珍品。1952年,安溪县唯一的茶厂——国营安溪茶厂成立了,经过严格的政审、考核,王学尧成为安溪茶厂的首席评茶师,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耀。王学尧在国营茶厂将铁观音加工技艺和审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国家的茶叶出口创汇尽职尽力。作为一代茶师,他尽心培养实践型人才,为安溪茶叶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许多他的门生回忆起王学尧时,总会说:“在那个年代,师父能那样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的制茶技艺传授给我们,是多么难得。”

  承上启下  励志后代

  铁观音第十二代传人王福隆,出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王福隆是王学尧的大儿子,父亲不愿意他继续干茶叶这个苦累活,要他走仕途之路,于是供他读完高中。或许是铁观音的魅力,亦或是对家族几百年做茶的眷恋,他毕业后毅然选择回乡做茶,此时已是上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时代。

  家里的几亩铁观音茶树自然归属集体所有,王福隆成为大集体的社员。因他文化高又聪慧,生产队安排他负责茶叶技术,主要操手铁观音的关键工艺——做青,得益于世代传承,加上刻苦钻研,他成为乡里乡外有名的做茶高手,由他做出来的铁观音质量上乘,品质优异。1975年,福建省要在福前创办农场和国营安溪第八茶厂,到西坪筛选招聘有技术的茶师,王福隆在众多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不久便被提拔为主评茶师。与他父亲一样,王福隆成为国营茶厂主要技术负责人,是安溪铁观音老一代的著名茶师。

  王福隆倾心教育年轻茶人,做茶要有恒心和毅力,评茶要有悟性和耐性,一点浮躁都要不得。

  恰逢盛世  发扬光大

  铁观音第十三代传人王文礼,是铁观音制造商八马茶业的掌门人,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福建省人大代表、泉州市总商会副会长、安溪县人大常委。八马茶业现已进入中国茶叶十强,将八马品牌打造成优秀的民族品牌甚至世界知名茶叶品牌是王总毕生的追求。10多年来,八马茶业在他的带领下,辛勤耕耘,力创品牌。

  俗话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王文礼先生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招贤士,为八马茶业通汇了各大销售平台,集聚了各类专业精英。将家乡的铁观音做强做大是八马茶业所孜孜追求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