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发表了《农化服务也需要正本清源》一文,在农资行业农化和销售人员中引起共鸣,纷纷打来电话与记者交流自己的看法。很多企业的农化技术部门提出与农业大省技术部门合作的迫切需求,也有部分企业表达了希望将企业农化资源共享的愿望。同时,他们认为,企业更应当肩负起一份社会责任。
山东某企业销售人员认为,目前各个企业虽然都有自己的农化服务部门,但各自为政,如同一盘散沙,一到销售旺季,在一些农业大省和肥料销售密集地区聚集,形成鱼龙混杂、多方授课的混乱局面,让农民难辨真伪,更感到无所适从。
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农化中心主任周稷认为,国家每年下拨大量资金用于测土,也对采集的土样数量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人手紧张,有些地方农业部门不仅不能完成采集数据工作,花巨资建立的设备和实验室也被弃置一旁,更可惜的是,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取得的测土结果没有得到利用,甚至按照统一的3X15的数值进行配方。即使有些农业部门完成了采集工作,但是这些数据与企业层面的农化服务很难结合在一起,造成了国家资金和企业资源的浪费。他认为,农资行业的农化服务急需农业主管部门在高层面上,将企业、地方农业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如果能够做到企业、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包括农民在内,将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资源共享,受益面广,效果也就一目了然。
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供销公司农化中心副主任吕健也提出了自己对农化服务的看法。无独有偶,他也认为,从国家层面整合一个农化服务平台是当务之急。
国家每年拿出大量资金用于测土和配方肥推广,企业的农化服务部门也在各自的区域内,散兵游勇,各自为战,何不拿出企业的一部分资源共享?这也需要国家级机构出面整合。他认为,如果在湖北、河南、山东等农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农化服务基站,或者在小型农业区域,设立流动农化服务平台,由了解当地土壤数据和需肥情况的农业技术部门进行指导,利用各个企业的农化技术服务力量,轮流对当地的农民进行农化服务,就可以节省国家、企业和社会三方资源,很好地为农民服务。
他说,地方农技部门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获得的资金可以用于平台的建立,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服务。由于各个地区种植的作物不一样,当地农业技术部门负责提供“国家测土配方行动”中获得的土壤基础数据,对企业的农化服务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企业有适合当地土壤的肥料品种就可以进入平台。企业测土结果和农化服务活动由当地的农业部门确认,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必须有相关部门的会签,以此作为处罚的依据。这样既解决了当地农技人员少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达到对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和共享的目的。他认为,特别是应当将销售功能之外、无偿的技术服务视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这些无偿的服务就是企业产品的一种附属职能,更是一种必备的社会责任,政府甚至应当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设立为一种考核指标,建立一定的考核机制。
建立农化服务平台的好处有很多。首先,这个农化服务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建立的数据库和设备力量,作到资源共享。这个平台汇集了三方资源,国家投入的资金采集的数据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利用测土数据和土壤知识可以为企业提供指导,同时企业的一部分农化服务力量可以无偿为地方农民服务,地方农业部门节省了基础农化服务的投入,企业也避免了测土资金再投入的浪费。这个平台是在企业产品进入该市场之初建立的,企业必须派专业人员“坐点儿”。除了企业产品必须配备的服务之外,基础的农化指导可以由企业轮流开展,比如,讲座、技术指导、田间指导等等服务。借助这个平台和设施,做到地方和企业的资源共享,企业之间更能够相互监督和促进。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目前,在一些农业省份,化肥销售一启动,便引来很多企业的农化服务人员进入这些区域,农民不停地赶往各个企业设立的讲堂或授课点,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加上一些不正规的企业服务人员的讲解,常常使农民一头雾水,摸不着头绪。同时,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农化服务部门,国家每年提供那么多流动服务车。为了避免混乱,企业也可以把流动平台充分利用起来,由当地农业部门统一调配,并定期由农业技术部门或者“三站”的人员监督、抽查,形成企业与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充分联合、统一调动之势,每个农民都可以得到真正的服务。
再次,可以很好地挖掘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潜能,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企业既是对农资的供应者,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服务者,同时还是一个应该对社会负责的个体,企业有责任回报社会和农民。企业提供产品,就有义务对社会负责,如果一个企业只考虑产品的回报,不提供社会服务,就是一个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企业,也很难保证其产品能对社会负责。
此外,农化服务平台可以给农业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为农业人才库的建立奠定基础,为发生农业灾害后的救援工作提供服务平台。企业的农化人员可以在区域市场内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对区域市场进行了解,与同行进行交流。有了实战经验,将来才有机会成为专业人员,就不会往政府的门槛里去“挤”。当地农业部门可以对企业的农化服务人员统一的培训、考核之后才能上岗。与此同时,国家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建立一个农化人才库,集中培训、集中考核,建立评审农技标准,进入国家级专业平台的人才,可以为发生自然灾害时调集人才储备力量。
汶川地震使部分地区过去的水田变为现在的旱地,在两广地区也有类似情况,一夜之间,水旱瞬间改变已经成为救灾之后摆在当地农业部门面前的首要问题,这也是当地农民自救的主要内容。但是,一种新的种植方式对于当地的农民是陌生的领域,没有相关经验,而地方农业技术人员缺少也是历史遗留的现实问题,这就要一些企业层面的农技人员顶上去,对种子、化肥、农药等相关知识进行指导。只有政府整合方方面面的人才,才能真正帮助农民。救助问题解决了,农民再解决了自身口粮问题,也就给国家减轻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