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7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信社历史包袱亟待化解


  每一位信合人都是农信社改革的亲历者,你们每一天的辛勤工作都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改革关乎你我、改革需要你我、改革改变你我。

  你发现了改革中的什么问题?你希望解决哪些问题?“信合改革热线”——给信合人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

  信合改革热线:010-63734464 

  E-mail:coop106@vip.sina..com

  

  “虽然国家在资金扶持政策上,解决了农信社的部分历史包袱。但目前农信社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的占比仍然居高不下,2002年末不良贷款反映不真实,仍有部分存量贷款需要化解。

  我建议进一步解决农信社由于体制、历史等因素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补偿其为农村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建议再次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对不良贷款和历年亏损挂账进行置换。或由省级政府成立地方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农信社剥离的不良资产。其中,财政部门收购资金的来源:一是把从金融机构取得的税收,返还给农信社,作为收购资金的一部分;二是从财政支出中拿出部分资金;三是经中央政府批准发行地方财政债券;四是直接向中央财政借款。然后,把不良资产的清理责任按属地划分落实给各级政府,清理收回的现金作为当地农业贷款的担保基金。”

——辽宁读者

  

  “由于农信社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金融机构,其经营运作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不是完全商业化经营。加上农信社长期以来承担了很多农村金融市场的包袱,如接收地方政府‘两会一部’金融包袱、接收城市信用社等等,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福建省农信社承担上述两项任务形成不良资产达1.63亿元,使农信社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虽然央行对农信社的不良资产置换了一次,但对于长期形成的沉重包袱,毕竟是‘杯水车薪’。

  因此,建议国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二次发行央行专项票据或以其他优质财产置换农信社不良资产,或者成立专门机构或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农信社不良资产,使农信社轻装上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作用。”

——福建读者

  

  “本次深化改革试点,中央向农信社提供了1650亿元的资金支持,有力促进了农信社的改革发展。但是,调查表明,当前农信社的历史包袱依然很重,风险状态依然严峻,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概还有六千亿左右的历史包袱,其中贷款损失4000亿左右,亏损挂账800亿左右,非资产损失950亿左右。如果靠农信社通过自身努力来化解,大体上要花费15-20年的时间。

  建议中央对服务‘三农’的农信社再次进行资金支持,按照真实的2002年末的资不抵债数补发扶持资金。”

——广东读者

  

  “农信社因长期承担支持‘三农’职责,经营成本高、风险大,加上体制不顺,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据统计,广西农信社2007年末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仍有58.96亿元,其中“三农”不良贷款44.2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74.98%,主要是改革试点启动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如果农信社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增加收益来提高自身核销不良贷款的能力,实质是把农信社的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这与中央‘多予、少取’的方针是不一致的。改革试点启动后,农信社虽然用专项央行票据置换了一部分不良贷款,但历史包袱仍然较为沉重。在改革过程中,广西各级政府大力协助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并用土地等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贷款,帮助农信社收回不良贷款本息达32亿元。但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再由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帮助农信社核销不良贷款,将进一步加重地方财政负担。因此,建议国家参照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对农信社在改革前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从而帮助农信社进一步消除历史包袱,提高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增强资本约束能力。

  农信社成立五十多年来,不但信贷投向立足于服务‘三农’、执行国家支农和扶贫政策,在业务发展上还受到不少政策性限制,农贷资金的扶持性、政策性和高成本低收益的特性直接影响农信社效益的提高。深化改革后,农信社通过自身努力,经营状况逐步好转,但历史包袱依然比较沉重,在经营发展中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对于这部分历年亏损挂账,完全靠农信社自身经营发展来消化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由于地方财政对农信社财政补贴和资金扶持的能力有限,因此建议国家对农信社按票据兑付后的账面历年亏损挂账数额,等额拨付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消化农信社历年亏损挂账,增强农信社发展后劲。”

——广西读者

  

  “建议对农信社进行二次资金扶持,扶持额度为2006年底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后农信社资不抵债额的一定比例。”

——陕西读者

  

  “帮扶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政策,不应只着眼于减免税费上,应建议国家比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不良资产处置办法一视同仁地处理农信社的历史包袱问题。”      

——甘肃读者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