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台北古迹茶馆紫藤庐

徐长安 黄少华

  一场猛烈的西北雨过后,经过为期一年多时间整修的台湾第一处市定古迹茶馆——“紫藤庐”,展现在眼前。

  也就在半年前的春节时分,和同事路过新生南路上的紫藤庐时,二人还相互扶持着攀爬在紫藤庐的外墙向里面眺望过。当时所见是正在修整的院落,已然凋零的紫藤,和有些凌乱的工程物件。之后的时间里,多次路过紫藤庐,多次不得其门而入,每每想起都觉惋惜!

  几日之前,紫藤庐重新开幕。没能赶上那天的庆典,后来听说当天到场的人很多,台湾文艺界众名流纷至,人声鼎沸。

  1945年以前,紫藤庐老宅为日据时代的高等官舍,1950年后为国民党高官周德伟的公家宿舍。周德伟最推崇蔡元培,一心为台湾引进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上世纪50年代,紫藤庐老宅即为以台湾大学为中心的自由主义学者聚会场所,张佛泉、殷海光、夏道平、徐道邻以及青年时期的李敖、陈鼓应等常在此聚会清谈,批评时政,关心社会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1975年,周德伟的幼子周渝接管老宅,时值台湾民主运动萌芽期。周渝曾参与“美丽岛运动”,一些初尝挫败感的失意文人纷纷在此落脚聚会。1981年,周渝将老宅辟为茶馆,因院中3株紫藤得名“紫藤庐”。这里成为后来陈文茜笔下“反对运动记忆里最美丽的堡垒”,也成了林浊水回忆里“落魄江湖者的栖身所”。

  承载着台湾民主与反对运动起落的紫藤庐,整修后重新开幕,风格上亦旧亦新。满布青苔的石桌、九十树龄的紫藤、清净舒适的饮茶环境,还有踩上去吱吱作响的地板和楼梯,一切依旧。只是管线配置、老旧的空调机不再,视觉上更干净清爽。后院的墙打掉了,室内明亮些许,打通的通道也让整体空间更为方便、完整。

  “这里的每个角落都有故事。”紫藤庐的女主人林慧峰,一个长相清莹的女子,指着入口的柜台桌说,周渝设计了这张不像柜台桌的柜台桌,桌前方镂空,“像仙子一样的女服务生的裙子和鞋尖才不会被挡住馆内的一角,一间透光的展室值得流连。透明的屋顶被一片片半剖的竹子撑将起来,光线一格格落在展室,却不凑巧打搅了正在这里举办的画家奚淞的“平淡、光阴”画展。

  画家是得了中国禅文化精神的,他的画作和紫藤庐一样散发了自然的静谧与安详。一段报废的船缆,一个韩国的小茶碗,一枚精美的银盒,里面装着画家自印度朝佛带回的泥土。看过画展的白先勇形容,“一盆花、一杯水、一组瓶瓶罐罐都暗藏玄机”。

  十余年前,大陆作家钟阿城初次来到台湾,他对紫藤庐的印象是:“这里好像上世纪30年代!”紫藤庐的主人周渝认为,文学里的上世纪30年代是一个追求浪漫、追求理想与文化活力的年代,也是长期以来紫藤庐所希冀、珍惜和坚持的价值。

  紫藤庐二楼一张老旧的明信片静静阐述着周渝当年创办紫藤庐的理想:紫藤庐又名无何有之乡,什么都没有,又好像什么都有,是静静地蕴藏着生命与创造原的地方,也是真正能得到休息与安宁的地方。无何有之乡就是生命的故乡、艺术的故乡、思维的故乡,是人的故乡。

  周渝说,这个理想,至今不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