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场大雪,一次地震,考验了我国电力系统的抗灾能力,也为我们敲了警钟。今年,我国南方地区大范围低温低温雨雪冰冻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电力设施大面积损毁,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近日,国务院同意了发改委、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自此,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将步入正轨。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为提高电力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此意见正式出台。在《意见》中,主要涉及了优化电源和电网布局、调整电网建设标准、完善电力应急体系以及搞好抢险救灾死方面的工作。
加强建设规划,优化布局
为了加强电力建设规划工作,电力规划将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低温雨雪冰冻、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建设电力工程时,充分论证、慎重决策。根据电力资源和需求的分布情况,优化电源电网结构布局,合理确定输电范围,实施电网分层分区运行和无功就近平衡。
根据意见要求,受端电网和重要负荷中心将多通道、多方向输入电力,合理控制单一通道送电容量。重要负荷中心电网将适当规划配置应对大面积停电的应急保安电源,具备特殊情况下“孤网运行”和“黑启动”能力。
电力设施选址将尽量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区和设施维护困难地区,电网输电线路尽可能避免跨越大江大河、湖泊、海域和重要运输通道,确实无法避开的将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同一方向的重要输电通道会尽可能分散走廊,减少同一自然灾害易发区内重要输电通道的数量。
调整建设标准,推进技术创新
按照要求,有关部门将修订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建设标准和规范,确定电网设施设防标准。对骨干电源送出线路、骨干网架及变电站、重要用户配电线路等重要电力设施,将适当提高设防标准。对跨越主干铁路、高等级公路、河流航道、其他输电线路等重要设施的局部线路,以及位于自然灾害易发区、气候条件恶劣地区和设施维护困难地区的局部线路,将适当提高设防标准。鼓励城市配电网主干线路采用入地电缆。
气象、地震、环保、国土和水利等部门将把与电网安全相关的数据纳入日常监测范围,及时调整自然灾害判定标准和划分自然灾害易发区,加强监测预报,提高灾害预测和预警能力。
在工程建设方面,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力施工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将高度重视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电力施工质量监管,确保材料、设备、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同时,抵御自然灾害技术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新型防冰雪、防污闪涂料和新型导地线、绝缘材料等新技术和新产品正在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将会提高电网设施防强风、防冰冻、抗震减振等抗灾能力。将鼓励研究和推广输电设施在线监测、实时预警、故障测距和应急保护等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破冰、融冰等除冰技术和专用工具,推广应用杆塔高效抢修技术和工具,提高电网设施的安全监测和应急抢修能力。
完善应急体系,做好防范应对
意见中称,要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电力监管机构监管、企业为主、用户积极配合的电力应急预警系统和电力抗灾体系。国家电力监管机构是全国电力安全的监管机构,负责组织开展电力系统应急、灾害事故调查处理、信息发布等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电力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协调指挥各有关部门、电力企业及相关单位,制订防灾预案,开展抢险救灾。电力企业是电力系统抢险救灾的责任主体,负责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电力企业将建立健全电力抗灾预警系统,形成与气象、防汛、地质灾害预防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
电网企业将制订和完善电网“黑启动”等应急处置预案。在灾害性天气多发季节,电网应急保安电源要做好应急启动和“孤网运行”的准备。
发电企业在灾害性天气多发季节和法定长假到来之前,要提前做好燃料储备、设备维护等工作。
电力施工企业要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和应急抢修能力。
明确分工职责,搞好抢险救灾
意见要求,电网企业在收到灾害预警后,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和物资,进入抢险救灾的准备状态,并按照防灾预案要求,及时调整运行方式。灾害发生后,要随时监测输电线路安全运行情况,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灾害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减到最低。主干电网受灾害影响发生严重故障或出现大面积停电时,电网企业要立即按照预案确定的供电序位实施有序供电,并立即开展抢修工作。
发电企业在收到灾害预警后,要加强设备巡检和维护,补充发电燃料等物资和相关应急机具,按照电力调度要求调整机组运行方式,做好非正常运行准备,并及时向有关单位通报设备状况。
为更快实施此方案,国家电力主管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配套措施,协调推动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工作。电力监管机构将严格执法,加大电力安全监管力度,督促电力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电力正常供应。(李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