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的“39号文件”开启了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波澜壮阔的10年历程。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到来前夕,记者踏上内蒙辽阔的草原,见证了发生在大草原上的农资变革。
一下飞机,记者就被浓浓的草原风情所感染。在名称上,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比别人多了一个“牧”字;在视觉上,呼和浩特北依阴山,南濒黄河,被肥沃广袤的草原拥抱着,给人一种辽阔和豪爽之感,让人想到了纵马放歌。这里是中国与东欧各国经贸往来的重要桥梁,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经济金三角的核心。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就设在这座“青色之城”。10年来,他们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改革发展之路。
风浪里试舵手
战斗中试英雄
唐利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可谓快人快语。他把中国改革开放30年分成两个阶段,对于中国整个农资行业来讲,前20年为农资行业的“涅磐”阶段,后十年为跨越发展阶段。在1998年“39号文件”将化肥流通放开的大背景下,这十年可以说是农资行业甚至是中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唐利民说:回顾和总结这十年的改革,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思想大解放”。今天一系列成果的取得,最终都是得益于思维方式的转变。“路要自己走,关要自己闯”正由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他们勇敢地投入到市场的海洋,提高了驾驭市场的能力,闯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计划经经时代是不用有什么“腿”的,坐地批发就能过上很滋润的日子。1998年市场放开后内蒙古农资公司深感没有“腿”市场只能逐步萎缩,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于是从1998年开始他们在全区各大中心农资市场率先创建分公司,并与国内十几家化肥生产企业发展了总经销代理业务关系,设立分公司标志着内蒙古农资公司初步完成了告别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唐利民说,当年各种化肥销售就突破40万吨,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软着陆。
随着国内农资流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内蒙古农资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迅速适应市场变化,顺应改革趋势,把市场建设推向深入。唐利民说:虽然当时他们还没有明确的连锁经营理论来指导,但已深刻地认识到必须用自己的销售网络牢牢占据市场。他们大胆地按照连锁经营的方式尝试着逐步建立自己的各级销售网点,开始一步步探索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
唐利民感慨:改革10年来,内蒙古农资公司能取得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农资流通网络建设功不可没!要想使企业走得更远,网络的铺设必不可少。中国农资市场发展到今天,农资营销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当年“39号文件”出台后,内蒙农资公司就预见到了未来的竞争将会是网络的竞争、渠道的竞争。唐利民当机立断——按照“全面推进,合理布局”的方针,全面铺建农资销售网络。在这种正确决策的推动下,内蒙古农资公司的农资经营网络如雨后春笋般在草原上悄然兴起,并充分借助各方面优势不断向远方延伸。自1998年率先在全国创建直营体制以来,经过为期10年的运行,以公司总部为连锁经营龙头,直属分公司为依托的营销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并日臻完善。营销网络上联国内颇具实力的几十家化肥、农药、农地膜生产经营企业货源源头,按照互利双赢原则发展总经销总代理业务关系,实现资源和品种结构的优化配置;中联农资经营实体和农技部门,分公司组建初期,一方面在重要交通线和中心市场狠抓直营分公司的铺建工作;另一方面打破行业、区域和所有制限制,因势利导地发展联销联储业务群体,变竞争对手为战略伙伴,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全面推进“农资供应+科技服务”的独特经营方式;下联基层经销商和农户,通过建立直营店和发展加盟店的方式,扩展了具有连锁经营关系的销售点1200多家;真正将销售阵地延伸到乡镇村屯,使农资经营服务更加面向农业、贴近农村、方便农民。
“风浪里试舵手,战斗中试英雄”,唐利民相信:经过思想大解放和10年的历练,再加上现代的营销网络,内蒙古农资公司将会走向更加遥远的未来。
说一千,道一万
两横一竖就是“干”
回顾10 年改革带来的突破,唐利民说,在蒙古族的谚语中,人们早就总结了这种实干兴邦的道理:“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是‘干’”、“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39号文件”开启的改革在思想观念上,首先让人们破除了农资流通行业计划经济时代养成的等、靠、要思想,逐步形成了找货源、建网络、抓市场的竞争局面。
更重要的一点,“39号文件”还彻底打破了农资专营的“铁饭碗”,开始革除行业内原来养尊处优形成的诸多劣根性。就内蒙农资公司来讲,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点的革命性变革彻底改造了一个组织的架构,推动着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唐利民自豪地说:体制创新是我们公司最大的亮点。十年时间,在人的一生可谓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一个企业,十年时间足以让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内蒙农资公司于1997年在企业内部推行了社有独资公司改造。在产权关系上,明确自治区供销社是农资公司的投资主体,并作为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农资公司为化肥等农资商品的经营主体,按自治区供销社确定的经营模式行使经营管理权;决策体系上,完善了总经理负责制,实行了总经理领导下的经理办公会决策制度;在机构设置上,转变了科室职能,压缩了行政机构和人员,充实了业务经营部门和营销一线实力;在劳动管理上打破了职工终身制,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全员劳动合同制度,优化了员工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初步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
从2001年开始,内蒙农资公司在内部实施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造,组建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公司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登记注册为股份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新的股份公司实行区供销社控股、公司经营者持大股、全体员工持股上岗制度。公司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公司股东,真正实现了公司股份结构多元化,建立了实质意义上的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从深层次上改革了员工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了企业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进程。这次股份制改造完善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框架,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管理机制,为公司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自主权,调动企业自主经营积极性,在2003年自治区供销社进一步调整、优化了股权结构,区供销社由绝对控股变为相对参股。经过调整后的股权结构更趋完善与合理,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按照定编、定岗、定员的原则,重新调整了公司总部的机构设置,转变了公司部室职能,实行了公司员工竞聘上岗,活化了劳动用工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公司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04年,公司确定了集团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经济实体,增强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历时十年的一系列改革,使内蒙古农资公司成功实现了由完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也为公司建立新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创造了条件,正是这种新机制的确立,推动企业积极投身于市场竞争的洪流之中,更使企业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眼望高山
脚踏实地
在1998年农资流通市场放开前后到现在的十多年时间里,农资流通体制先后经历了由“农资专营”到“一主两辅”、再到“三驾马车”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在1998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8]39号)出台后,化肥市场形成了计划、价格、经营渠道“三放开”局面。农资市场从诸侯割据的“春秋时期”进入到了烽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盟市、旗县及基层农资经营企业由于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成片破产倒闭。唐利民说,当时农资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遭遇到巨大的挑战,但“暴风雨折不断雄鹰的翅膀”!草原人们的话语总能给人智慧和力量。他们说“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其流泪,莫如握拳”,只有这样才能“奋斗在前,拔萃在后”。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带来收获。公司决策层形成了“早改主动,不改没出路”的共识,及时调整市场经营战略,针对内蒙古地区农资市场及经营网络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一体化经营配送、一套资金封闭运行、一条龙农化服务”的经营机制,并组建以公司本部为配送中心、以分公司为销售终端的直营体制。从1998年开始,做到了当年确立直销建制、当年启动运行、当年投资见效。经营机制转变的第一年便完成化肥销售总量近50万吨,经营业绩创历史新高。
内蒙古农资公司通过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不但在为农服务、做好化肥供应工作中很好发挥了农资经营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在改革创新中壮大和提高了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创新的实践与业绩给了内蒙农资公司巨大的信心和力量,使企业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也使企业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近年来,内蒙古农资公司总部不断完善直营体制,实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经营战略,全面推动终端网络体系建设。截止2008年6月,公司现有的28个直属分公司中,95%有自己较为完善的仓储等经营设施;新增资产2700多万元;拥有70万吨优质高效化肥的综合经营能力,在自治区优质高效化肥市场中,内蒙农资公司占有份额约8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化和网络建设的完善,内蒙农资公司在品牌建设中又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奉行“宁可折断自己的脊梁,也不损伤自己的名誉”。唐利民认识到品牌是企业的生命,今后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软实力的竞争。因此内蒙农资公司把“建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与“创内蒙古农资品牌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基础建设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提出“求实、进取、诚信、服务”作为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
针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广大农牧民,他们确定了“内蒙古农资与您携手奔小康”的品牌建设新目标,把服务“三农”的责任当作自己的使命。在农资经营过程中,内蒙农资连锁经营网络系统始终坚持经营宗旨,完善诚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健全服务机制,强化质量管理,实行价格、质量、服务社会公开承诺制度,取信于民,赢得了广大农牧民消费者的信赖,提高了公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了公司形象,也实现了农资商品经营规模化扩张的战略目标。
“熟人多的人像草原般开阔,没有熟人的人像手掌般窄小”,扩大市场就离不开散布在辽阔草原各个角落的农资经销商,只有和广大农资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但真正要把这项工作做好,需要勇气更需要领导者的胸怀。内蒙古农资公司用自己草原般的胸怀与气魄团结了一大批忠实的合作伙伴。在一次经销商大会上,来自临河的经销商说:你们真是诚心合作!好的品种我们有份,就连我们平时也喝不到的河套王酒你们也管够了……
从阿拉善到乌兰察布,从锡林郭勒到呼伦贝尔,到处都是内蒙古农资人的合作朋友!他们怀着对草原的无限深情与对农资事业的执着追求,共同在辽阔的草原上驰骋放歌!
“赛马途上知骏马,摔跤场内识好汉”。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眼中,内蒙农资公司是值得信赖的第一农资供应品牌;在经销商眼中,内蒙农资公司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地位是干出来的。如今在自治区政府的眼中,内蒙农资公司是政府发展农牧业、繁荣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现在,各盟市在经济发展中都感到离不开供销社、离不开供销社农资的力量。唐利民自豪地说:供销社在建设新农村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要做服务“三农”的中流砥柱!所以自治区政府的一位领导对基层政府表态说:政府对供销社支持的好与坏就是对“三农”的态度!
创新是灵魂,是内蒙农资实现企业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的中心环节,创新业已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品牌是旗帜,服务是根本。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以董事长唐利民为首的内蒙农资人奋斗的足迹,也留下那些散落在芬芳的泥土中的晶莹汗水。天道酬勤,内蒙古农资公司多年来由于对草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而屡获殊荣:曾多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支农支牧先进单位”,被列入“中国500家最大服务企业”之列,2003年、2007年先后被国家人事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中国农资行业创新人物及最具价值品牌”,多次被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评为AAA级信用企业……
“眼望高山,脚踏实地”是草原上人们最敬佩的人格。如今的内蒙农资公司既有远大的发展目标,又立足草原立足现实。唐利民在介绍公司下一步发展规划时说:分公司我们现在原则上不扩展了,而是要完善:在现有分公司网络的基础上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各项制度,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我们不图虚的数字;我们立足把自己还没有占领的那30%--40%的市场攻下来,这些实实在在的市场和每年70万吨优质高效化肥供应是我们首先要搞好的。农牧民看着我们,政府也看着我们……
记者想起“好汉做事做到头,好马登程跑到头”这句蒙族谚语,唐利民和内蒙农资人不正像那驰骋草原的骏马?怀揣着朴素的理想,踏踏实实、全心全力为农牧民奔小康谋划着、奔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