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芦阳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协办,中国农资杂志社承办的以“发展缓控释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为主题的2008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化发展论坛在京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和代表主要围绕我国目前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推广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与会者对于缓控释肥在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施用对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优势予以充分肯定,认为缓控释肥是一种能够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的肥料,值得研究和推广。同时,专家也认为,从去年开始,化肥行业进入高成本时代,缓控释肥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多年来,化肥在农业产量与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单纯靠化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效果有限,也是阶段性的。近年来,我国化肥施用回报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有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初1公斤化肥能够生产7.5公斤的粮食,现在下降到1公斤化肥只能生产1.2公斤粮食,化肥的报酬率严重递减。同时,我国农业生产连年大量施肥,特别是不平衡与不合理施肥,一些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能源严重浪费等现象。要想遏止这种局面,就必须在保证农业产量不降低或者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减少传统化肥的使用量,大力推广配方肥料与缓控释肥料。
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统一体
缓控释肥作为一种对肥料养分释放速度进行调节的新型肥料,它是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技术手段来调控肥料养分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实现肥料中养分元素的供应与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基本同步,实现动态平衡。它改变了普通肥料养分供应过于集中的特点,可与作物需肥特性相一致,使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了探讨缓控释肥与普通肥料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施用的节肥增产对比效果和高效施用技术,从2006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林葆研究员与李家康研究员联合全国各地农科院着手开始缓控释肥的试验和示范,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全国12个省(自治区)的6种大田作物上和多种果树上进行了开展。据林葆研究员介绍,通过几年的试验结果证明,缓控释肥可比普通氮肥利用率提高10%-30%,减少施肥量15%-20%,节省施肥用工25%以上,肥效期延长90-120天。
山东农业大学张民教授是国内相对较早从事缓控释技术研究者,目前他的专利技术已被国内企业进行产业化推广。据张民教授介绍,包膜控释肥在水稻、玉米、小麦、棉花、花生、烟草、果树、蔬菜、草坪、花卉等作物上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常规肥料相比,氮肥利用率提高到50%,大多数作物一般增产在15%-25%,可节省氮肥30%-50%。目前这项技术已累计示范推广2253.3万亩,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北京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所徐秋明研究员认为,缓控释肥真正实现作物一次性施肥不用追肥,简化了农业种植和耕作方式,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基本上能满足我国南北方农作物在整个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可以说是我国农业施肥方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将科学施肥落实到田间地头
以测土配方来推动科学施肥是我们国家近几年大力推广和倡导的施肥理念,从2005年,我国开始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目前已普及推广到1861个县。
作为国家测土配方实验室的主任,白由路对测土配方施肥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测土施肥也好、配方施肥也好,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引导农民进行科学施肥。现在配方施肥给人们的感觉就是“照方抓药”,多种药方进行混合,虽然这种“方子”可以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可以有效地满足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但这种“照方抓药”农民难以做到,一是程序繁琐,二是对技术要求高,依现有的技术水平及施肥习惯,农民希望有一种省工、省时、省力的肥料品种。
白由路认为,缓控释肥料就是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品种。他预测缓控释肥料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测土配方施肥中的一个主要产品。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祥照处长认为,做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在科学施肥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他分析说,目前的肥料使用中,不仅需要科学配置基肥,还需要追肥,有的还要多次追肥,环节多,人为操作干预多,既耗时费力,也容易出问题。我国缓控释肥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不仅产量有规模,而且成本也降低了,应用到农业划得来,农民也用得起。
他认为,科学使用缓控释肥可以促进增产、节约成本、保护环境,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它的缓控释性,可以做到肥料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使一茬作物只施一次肥成为可能,适应了我国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新形势,更适应了农业生产的新形势,适合农民生产习惯的改变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因而,缓控释肥是将当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的良好物化载体。
行业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我国《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标准编号为HG/T3931-2007)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缓控释肥行业将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由于我国缓控释肥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起步比较晚,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加速技术创新、加强行业规范应是我国缓控释肥行业当前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新平教授认为,缓控释肥与传统肥料不同,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它要求肥料养分的释放到与作物吸收养分曲线相统一。陈新平说,我国企业、产品要想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加大自主创新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的缓控释肥产业的发展进入全球大市场提供重要保证。
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加大缓控释肥研发与推广力度,为新产品开发、工艺改进、配方调整等积累数据和经验,据公司副总裁高义武介绍,从2004年起,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及有关省市土肥站、山东农业大学等进行许多作物的田间试验与示范;2008年5月公司先后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签署科研合作协议,这些合作为推动我国缓控释肥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用上、用得起缓释肥料,天津芦阳化肥股份有限公司依靠自身发明专利的生产工艺,采用天然的无机和有机矿物作为骨架支撑和包裹,生产出“壳体固氮缓释肥料”。公司总经理张宗义说,随着芦阳缓释肥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高,现有的产能已无法满足客户要求,芦阳公司将再扩建一条30万吨缓释肥生产线,2009年正式投产。
产品的推广与发展,需要行业的不断规范。高祥照说,缓控释肥推广必须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让农民对缓控释肥料有个正确的认识。他提出缓控释肥料行业应加强自律,促使管理方面规范化。
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宏坤认为,尽管出台了缓控释肥的行业标准,但当前缓控释肥的市场十分不规范,据粗略统计,仅在山东省就有大大小小自称为“缓控释肥”的企业40余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现象突出,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缺乏国家性标准,亟需规范产品市场,以便引导并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
天津芦阳化肥股份有限公司陈小明副总经理也积极呼吁,加强行业规范,加大国家对缓控释肥政策的支持力度,推动缓释肥行业快速发展。
鉴于我国现行缓控释肥行业标准中,缓释肥与控释肥二者概念比较模糊,导致目前缓控释肥市场产品比较混乱这一现象,部分行业专家也建议,应将我国现行的缓控释肥的标准进行修改,对缓释肥与控释肥进行严格界定,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国缓控释肥行业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缓控释肥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家的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与研发,也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在保护自然资源、建立和谐生态型社会的今天,作为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体,让我们共同为缓控释肥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