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城成为一片废墟,县城群众及县直各单位都撤到了县城南面较为安全的擂鼓镇生活办公。
6月23日,当本报记者赶到擂鼓镇采访的时候,虽然镇上的房屋损毁十分严重,但当地群众在当地政府、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帮助下,生活秩序井然有条。邮政储蓄和电信系统工作人员在蓝屋顶白墙壁的活动板房中忙碌办公,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家提供金融服务的帐篷银行,这就是北川县农村信用联社擂鼓分社在帐篷里设置的临时办公区。
擂鼓分社办公的帐篷面积虽然只有20多平方米,但来往办理个人业务的群众络绎不绝,存钱、取钱、查询等事项也让7、8个擂鼓信用分社的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擂鼓分社主任尚开健告诉记者,5月21日在上级联社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信用社所有同志的的努力,擂鼓信用分社率先在安县正式营业,它是北川县第一家开始营业的信用分社。
谈到为什么最早在安县营业,尚开健介绍说,首先地震发生后,大量的北川群众向较为安全的安县转移,再加上安县的金融网络系统灾后保持畅通,所以最初选择了在安县开业。
5月21日擂鼓信用分社的顺利营业,是和该信用分社所有同志的前期工作密不可分的。
5月12日特大地震后,擂鼓信用分社近1700平方米的办公区全部垮塌,职工的亲属有18人遇难,2人重伤。由于营业区当时正在封闭营业,地震后有多位职工被困。脱险的职工在地震后迅速到营业区砸破玻璃进行营救,万幸的是,所有职工无一伤亡。
救出被困职工后,尚开健立即组织职工重新冲进营业区,抢运出账目和款项,然后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安排专人看管。
“地震发生后,信用社职工们首先抢运的是账本和现金,接着是办公的电子设备,包括电脑和金融网络终端等。当时大家确实是把农信社的事放在了第一位。”谈起地震当天同事们的表现,尚开健对大家充满了敬意。
为了确保抢救出来的现金的安全,大家又进入废墟寻找应急灯和平时用于防护的器具。款项和账目安置好后,信用社的职工马上又投入镇上的救灾工作中。
尚开健为了向县联社及时汇报灾情,带领另外3位同事徒步进入北川,但是没有任何县联社的消息。
于是,尚开健一边和县联社职工参与抢险,一边安排联社的同志在13日下午把抢救出来的账目和款项运到绵阳市农村信用联社。
擂鼓信用分社全体职工从5月12日开始一边配合当地政府展开救灾工作,一边积极筹备重新营业的事情。5月20日,绵阳市联社通知尚开健到绵阳开会,商量营业的事情。
想起恢复营业前的情景,尚开健说:“5月20日那天晚上,县社和市社的同志们都没有睡觉。一方面大家要保证网络的畅通,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群众们都知道我们开始营业的消息。我们在《绵阳日报》刊登营业消息,通过广播大力宣传,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天还公布了我们的办公电话和地址。此外,我们还在县镇指挥部附近、交通要道周围、人口密集的场所大量张贴营业标语进行宣传,后来证明,这些措施都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效果的。”
开始营业后,信用社的同志们每天早上7点半就开始工作了,大家在帐篷里冒着高温,认真耐心地为群众进行存款挂失、存取款、查询等相关服务,其中查询的工作量很大,有的时候,一天就要达到成百上千次的查询。
随着形势的好转,为了进一步方便服务群众,6月20日,擂鼓信用分社从安县迁回擂鼓镇。
回来后,大家更忙了。从6月19日一直到6月21日,擂鼓信用分社的8位工作人员在简易的帐篷营业区里,为周边30个村及1个社区近两万名群众发放救助金、抚慰金、三孤人员生活补助共计600多万元。
这次大地震尽管给北川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给信用社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财产、人员伤亡损失,但面对这一切,尚开健坚毅地说:“不管山垮房垮,北川信合不能垮;不管停电停水,信用社服务三农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