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地震已经过去一月有余,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震区农业的严重损失及灾后农业的恢复重建面临巨大困难,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四川是我国西部农业大省,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一年可种三季的耕作制度,有“天府之国”的美名,以占全国4.7% 的耕地,养活了占全国6.6%的人口,而且每年都有一定的商品粮和大量生猪和白酒外销。
地震灾区各县市是我国西部特色农业发展走在前列的地区,已经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产值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就有两家。从产品上看,这里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一个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水果及中药材生产基地。这里的蔬菜产量占全省产量的35%,不但是四川省内而且是西北诸省市的主要蔬菜供应基地。然而,灾难袭来,5.12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毁灭性打击
地震给灾区农业造成了严重内伤——农田基础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给生产、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不少原本满是竹木覆盖的山体崩塌了,竹木被埋、滚石遍地、满目疮痍。田地上的沟渠灌排水系统被毁,有的水田已无水可灌,有的被埋入乱石之下。主管农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灾区视察后说,这次地震对农业破坏最惨重的是水利,损失最大的是畜牧业,造成长期影响的是对林业的破坏。
据四川省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地震造成灾区农田损毁101万亩,沼气池损毁53万口,蔬菜大棚毁掉1 .178万个,损毁有田沟渠114万米。县乡农业单位人员伤亡101人,遇难18人,农业部门房屋损毁4.8万平方米,各种设备损失257套。全省农业科技基础设施损失42亿元。许多重灾乡农业部门已经瘫痪,农技服务脱节断档。震区各县生猪饲养有一定的规模,其他家畜和家禽也有一定的饲养量。此番地震给家畜家禽饲养造成严重损失。据初步统计,各县死亡生猪等家畜家禽4000万头(只),经济损失估计在183.82亿元。
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罗增斌说,这次地震的重灾区是四川的重点林区,有林地占全省的10.4%,森林蓄积占全省的9.5%,森林覆盖率比全省高13个百分点。灾害造成林地损毁493万亩,受损林木蓄积1947万立方米,特别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损毁严重。据四川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处长李谦介绍,到5月底,全省经济作物受灾104万亩,成灾71万亩,绝收27万亩(不含油料),经济损失37亿元,其中蔬菜损失7亿元,水果损失4亿元,茶叶损失3亿元,食用菌损失10亿元。什邡市是国家级食用菌基地和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规模全川第一。地震中什邡食用菌遭受毁灭性打击,2.7亿袋黄背木耳中2亿袋绝收,损失8亿元。加上蔬菜损失高过13.61亿元。占全市农业损失总额的86%。许多生产基地已经彻底被摧毁,大量投资付诸东流
李谦说,夏菜损失已成定局,但更愁的是“秋菜”。全省“秋菜”主要靠自己种植,灾区是主产区,比如彭州是成都1000多万人口的“菜篮子”。目前正是“秋菜”种植季节,菜地设施损毁,缺少种子、化肥,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全省今年蔬菜市场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农产品销售也成问题。现在正值蔬菜、水果(主要是甜樱桃)、茶叶外运的关键时刻,但是震区交通全面阻断,运力严重不足,客商稀少,大片蔬菜及水果可能在田头腐烂。德阳市有关方面说,震前已与青海西宁签订4亿元蔬菜协议,现在西宁方面一直无人到来。
震区虽不是四川粮油主产区,地震损失总体上不会影响四川全省今年的农业发展计划。但是,就灾区本身来看,地震给震区农业与农民生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无论是恢复优势产业、农田基础建设和生产设施,还是恢复农民正常生活,都面临着巨大困难和沉重任务。
从灾区归来的记者说,目前,在各个安置点上,农民一方面对政府的妥善安置、周到照顾、让自己温饱无虞心存感激,一方面担心未来如何重新开始生产和生活。看来,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帮助农民克服困难,恢复农业生产的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重建之路 已经起步
恢复生产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生产工作和重建家园的主体都是农民群众,没有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搞好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当前,广大农民群众刚从巨大的灾难阴影中走出来,对党和政府、对人民解放军充满了感激之情。但如果长期住在帐篷里、住在木板房里,无工可做,不仅没有收入,还可能引发各种不稳定的情绪和矛盾。因此,积极主动引导农民群众恢复生产不仅是解决灾后重建的首要前提,对继续稳定灾区群众情绪、维护灾区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在各地我们已经看到许多老百姓虽然房屋倒塌、失去了亲人,但冒着余震的危险,已经在插秧,在恢复生产。
恢复生产的当务之急是“三夏”时节的“双抢”。据四川省农业厅透露,截至5月27日,四川已经收割小麦2005万亩,占应收面积的97%。大春栽播快速向前推进,目前,全省已栽插水稻2450万亩,占计划栽插水稻面积的83%,与去年同期栽秧进度持平。全省已播栽玉米1750万亩,占预计面积的96%;已栽红苕610万亩,占预计完成面积1220万亩的50%。在前所未有的大灾面前,四川省农业部门成功地完成了抢收抢种任务。
四川省农业厅还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对灾后粮食生产改种问题和农民增收形势进行了会商。大家认为,四川今年的粮食生产季节还在,空间还有。专家们提出,水稻损失旱粮补,大春损失晚秋补,粮食损失经作补。四川各地迅速做好水情分析,及时把稻田改种玉米面积落实到村社、农户和田块,做到不撂荒一块田。各地还普遍提高改种质量,玉米密度达到每亩3500株,同时,积极推广粮经套种模式,既补粮,又增收。在田间管理上,四川也使出新招,坚持种下就管,突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努力提高单产。“把晚秋生产作为一季庄稼来抓。”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赵世勇说。四川计划全省晚秋粮食面积达到1600万亩,其中,再生稻蓄留面积达到450万亩,秋马铃薯480万亩。及早备足种薯,力争马铃薯面积扩大30万亩。力争全省晚秋粮食增产0.5亿斤。目前,四川已经落实足够的供改种补种的玉米种源,已调往灾区20多万公斤,已向灾区调蔬菜种1.456万公斤,改种补种蔬菜4万多亩。
直面困难 任重道远
据四川省及各州市农业部门负责人介绍,目前灾后恢复重建最突出的困难、最现实的问题是两个:一是资金缺口大,二是化肥等生产资料供应紧张。以恢复农业生产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抢修受损的农田基础设施、农机具和农机提灌站为例,四川省农机局局长母世杰在谈到灾后农机系统恢复重建工作时表示,鉴于全省农机系统地震中损失严重,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繁重,急需中央帮助解决资金13亿元。其中包括:农机具毁损修复资金2亿元,灾害中共毁损农机具8.1万台(套),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提灌站毁损修复资金6亿元,地震中共毁损机电提灌站1.38万座,毁损机电提灌机械1.6万台(套)、29.7万千瓦,直接经济损失9.1亿元,已经严重影响到约占40%水稻面积的提水灌溉保栽保插;机耕道毁损修建资金4亿元,灾难中全省机耕道路毁损1.79万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4.3亿元,需尽快修复,以解决农机具下田抢收、抢种、抢插的问题;农机办公用房及机库棚毁损修复及重建资金1亿元,地震时毁损农机库棚14.15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0.73亿元,毁损办公用房18.04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66亿元。
而据新华社消息,截至6月2日,中国农业银行四川分行发放支持灾后重建贷款金额达到了137.8亿元。四川分行在灾后及时确定重点支持对象,在已经发放的130多亿元贷款中,实际投放灾后重建贷款超过39亿元,授信超过98亿元。另据了解,四川银监局也正积极督导全省银行业机构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截至6月4日,四川各银行业机构5474个受灾网点中已有5366个恢复营业。
相信随着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向灾区发放的救灾资金逐步增加,随着海内外捐助款物在各个具体项目上的落实,以及中央700亿元灾后重建基金发挥作用,资金瓶颈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然而要解决另外一个难题——震区农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问题,则需要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主动担起职责,尤其是作为农村流通主渠道的供销社系统,需要克服自身也遭受巨大损失的困难,积极组织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货源,带领农产品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利用近几年建起来的庞大的“新网工程”网络,倾全力帮助灾区农民获得急需的生产资料,卖掉手中仅存的、从被毁农田里抢收回来的农产品。这关系到灾区农民结束帐篷生活以后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好消息近日从成都传来,彭州市濛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中心项目已经正式签约,该项目预计总投资20亿元,占地2000亩,项目分两期5年建成。一期投资10亿元,占地1000亩,将于2年内建成。届时,该批发市场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并可为当地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
经历过罕见天灾之后,四川农业的灾后恢复重建形势可谓严峻,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降低要求。恢复重建不等于复原原貌,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关于“5·12”特大地震灾后农村恢复、发展和重建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引导灾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高起点做好产业规划,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培育特色效益农业;抓住全国各省(市、区)对口帮扶重灾县的机遇,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质量,增强其经济发展活力。由此看得出,四川农业恢复重建是具备长远眼光的,也正为此,我们相信今年四川农业恢复生产的基本目标——大灾之年不减产,力争增产;大灾之年不减收,力争增收,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