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6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产业:80后群体 渐行渐近

本报记者 张帆

  编者按: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裕,社会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一时期,茶产业经历了一场从计划经济的到市场经济的重大变革。今天被称为“80后”的群体,正是在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如今,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推广,“80后”群体的影响已经渐渐扩展至茶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将来的10年到20年,这些“80后”将会成为推动整个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茶产业未来的发展将走向哪里?认真关注“80后”群体不无必要。

  尽管“80后”是一个近年来在文化和社会领域中不断引起关注甚至争议的话题,但似乎它并没有进入茶界人士讨论的范畴。事实上,“80后”群体的影响所引发的现象,早已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比如,茶业电子商务,无论是大型茶叶批发市场,还是品牌经销商,自有网站的形象宣传、品牌推广和通过网上交易实现的远程运营已经成为各商家的战略性项目。而这正是因为,年轻消费者对互联网的信赖、习惯和钟爱,因为年轻人所崇尚的网上购物所占的市场份额正快速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80后”中年龄较大者已将近而立之年,最小的也已经进入了大学或求职阶段。他们是茶馆、茶庄的服务人员和管理者,他们是生产线上的操作者,他们是研究单位、质检部门茶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是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他们是茶业媒体的一线记者,在企业品牌的形象树立、茶叶加工工艺和产品品质水平控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80后”所体现出来的消费个性和价值判断,与在物质匮乏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他们热衷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传统的茶叶与茶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创意”、“发挥”赋予它独特性。而且,他们更注重细节,对茶叶滋味和文化背景的追求更加细致。比如,虽然他们喜欢在老舍茶馆喝大碗茶体验旧京风味,喜欢在古城的角落寻觅保留有传统特色的茶馆,但他们也喜欢打破传统做自己的“火锅茶”、“鸡尾茶”。在中国农业大学的网站上,食品学院的讨论区,学生们讨论用不同的配比将威士忌、白兰地、果汁和红茶搭配的滋味,不仅如此,除了味觉上的敏感体察,他们也热衷于将不同原料的背景文化进行比较和讨论。最近,上海茶馆正兴起用咖啡和不同茶水混合的“茶咖”,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不同的咖啡和不同的茶水在不同的时间、温度和调配比例下呈现出多层次的味觉体验,充分满足了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和对感官细节的探求。而在新式茶馆项目中,也有负面的例子,比如苏州监狱茶馆,以监狱作为主题,寄希望于吸引猎奇的年轻人。而监狱主题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年轻人消费心理的错误判断。监狱主题与茶文化很难找到契合点和共通性,也不具备可供挖掘并持续吸引年轻人的内容。

  互联网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观念,让“80后”获得了远比上几代人更加开阔的视野,年轻人对网络的依赖和追随也让电子设备和媒介产品被茶行业所重视。如今,在茶馆等级的评定和优秀茶馆的评选中,普遍有这样一项重要指标,即是否具备无线宽带网络。而这一项目,正是以年轻人为主要群体而提供的服务。在茶叶副产品绿茶粉的品牌推广上,“都市翡翠”是成长最为迅速的品牌,该企业负责人王能介绍说,他们的产品市场定位在年轻消费群体,因此选择了“淘宝”、“卓越”、“慧聪”等几大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主要分销渠道,在传统茶叶批发市场避免了与传统品牌的正面竞争,却在最近3年迅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生产规模也几经扩大。除此之外,茶叶网络媒体在近两年也从十几家增加到上百家,各企业网站更是在两年内变为茶叶企业的“标准配置”。福建连锁企业“九峰”的负责人叶清德说:“年轻的意向加盟者了解品牌,习惯性会去网络上搜索一下网站,企业网站在这个时候不仅是向投资者传达信息的平台,更是品牌的形象。”

  有机茶和茶旅游、茶主题聚会是新近茶行业的流行风尚,而这很大程度上缘于“80后”的“乐活”生活理念。乐活的含义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活风格,它是一个以环保、健康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如今的以茶为主题的聚会常常组织爱茶人的一个圈子,对各自带的好茶品评切磋,或走进茶山古刹,或在有机茶园采摘。这样的圈子越来越多,其中年轻人是主要成员。

  老舍茶馆总经理尹智君曾这样评价“80后”员工:“他们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气息,尽管初出校门的他们有很多经验上的不足,但他们有鲜明的个性和对时尚潮流的敏感,经过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你可以发现,老舍茶馆引进了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报幕屏,大门口的招牌式吆喝也加上了英文,他们的加入让传统的茶馆充满活力”。

  无论是“天福”新近推出的冷泡茶,还是逐渐增多的茶叶包装上的环保和卡通设计。这些新动向的准确捕捉,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利益,也推动着整个产业的发展。成长中的“80后”群体所带来的这些变化和趋势,是值得我们关切和思考的。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