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6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李子坝:自力更生 奋起自救

本报记者 张永立

  5月12日,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甘肃文县玉兰茶业公司总经理刘文平正在厦门开会,闻讯后心急如焚,公司的加工厂位于文县碧口镇李子坝,地图上距四川青川县的直线距离不过16公里,那里究竟怎样了?灾情就是命令,他立刻动身返回文县。

  由于公路严重损毁坍塌,山体滑坡交通堵塞,在去李子坝的路上,他搭车行至离青川县30公里处的木鱼镇便寸步难行,于是开始徒步走向李子坝。沿途目睹了木鱼中学众师生遇难惨状,心情非常沉重,更增添了对茶厂和乡亲们的惦念。一路疾行,冒着连连不断的余震赶到李子坝,到了才知道他是震后第一个从外地来李子坝的人。

  李子坝是文县最偏远的山村,是茶叶主产区,约有800村民。地震使李子坝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紧挨着茶园发生了2公里长的山体滑坡,公路出现了长长的裂缝,村内90%的房屋倒塌,成为陇南受灾最严重的乡村之一。所幸的是地震发生时村民们都在外面干活,人员伤亡不大。但手机、座机一切通讯系统瘫痪,公路毁坏,使他们与外界隔绝。他们无家可归、缺吃少喝、没有生活用品的无奈和无助,刘总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马上把当地的情形拍成照片带回县城,向自己的生意合作伙伴转达信息,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大灾面前呈现大爱。在资源有限和与外界无法沟通的条件下,刘总与他的合作伙伴们于5月25日前先后三次为李子坝的乡亲们送来了米面粮油、搭帐篷用的塑料布和蜡烛、手电筒等生活必需品,组织村民进行自救。帐篷就搭在刘总的茶厂的院子里,帐篷不够用了,刘总干脆让余下的300多乡亲搭地铺住在了他的茶厂加工车间里。刘总说:“因为加工车间采用的是钢架结构,地震只造成钢架轻微变形,住人还是没有危险的。”

  在抗震救灾保证基本生活的同时,具有淳朴民风的李子坝人没有坐等救援,他们喊出这样的口号:“不等不靠,重建家园。”5月26日,中断了14天的通往李子坝的公路终于在政府的组织下抢修通车了,李子坝村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也就是从这天起,在茶厂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了上山抢收茶菁。

  文县玉兰茶业公司是当地的龙头企业,由于地震造成电网瘫痪,在公路修通后第一时间运进了柴油,采用厂里的小型柴油发电机为村里临时提供照明电,并使一些生产设备运转起来。为了与村民共度难关,厂里制定了恢复生产的应急方案:一是以高于去年的价格(30元/斤)收购村民采摘的茶菁制作炒青绿茶、扁茶、毛峰等,让利村民,承担社会责任;二是从浙江购进了采茶机,抢收余下茶菁,以制作部分红茶或普洱茶,合理利用资源,试着开辟一下新的市场。刘总乐观地分析,虽然地震造成茶叶减产,但由于企业的产品当地市场认可,加上大家齐心协力,应该不愁销路。

  如今,玉兰茶业公司已连续20多天每天产茶1200斤-1500斤,李子坝茶企茶农从废墟上坚强地站立起来,一场自力更生,奋起自救,团结一心,重建家园的伟大工程已经默默启动。

  相关链接

  盼望兄弟省市联手 希望能与深圳企业合作

  李子坝茶园经济损失惨重,他们希望有深圳的茶叶加工销售商能与他们合作。 

  李子坝虽说只有207户人家,村民还不足800人,但由于发展特色经济成功,成为国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就在地震发生时,村支书马小伦还在福建安溪参加由陇南茶叶考察团组织的活动。

  “茶乡的恢复生产,最需要兄弟省市的联手救灾。”马小伦表示。说这话是有原因的。由于地震造成公路中断,他16日从福建回到广元,发现回青川的白水桥已经塌了,陆路联系中断。通过水路的摆渡,马小伦踏上回村的路后,只好连夜翻山越岭,花了一整天时间从岷山隘口徒步回到村里。

  由于交通中断,上级紧急下发的帐篷和药品等物资都无法第一时间运进来,在地震后12天,村民还不得不住在露天简易棚架里,直到19日文县政府调运进来30顶帐篷和300件军大衣。

  “对外交通线太重要了。”任华章说,19日第一批救灾物资用了一天时间,才翻山越岭运到村里。他和村里的青壮年组成了抢险救灾志愿队,揣着炸药用了3天才炸开对外通道,没想到随后的余震就把道路再次掩埋。青川的救灾工作一日不结束,这里的恢复重建就不能提上日程。

  “感谢深圳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茶乡的群众都不会忘记特区人民的深情厚谊。”马小伦说。听说深圳党政代表团来陇南考察灾情慰问群众,村民们都十分感动。除了近邻四川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省市的热心扶助,令灾区群众对救灾和恢复生产信心倍增。

  还有许多有村民打听深圳的企业对陇上茶乡的龙井、毛尖是否感兴趣,深圳和广东的茶叶加工销售商有没有意愿与他们合作。(许业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