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棉花,在翘首苦盼中,等待着自己的征程。
这朵棉花,生长在山东省主产棉区之一的菏泽市曹县,曹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她的旅行目的地是美国。
按照常规,这朵棉花要经历“生产—加工—流通—纺织”从上游延伸到下游的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典型过程。
经历了如此蜕变升级后,这朵棉花已经看不到原来的影子,她将融为纺织品里很小的一部分,摆在货架上,供人挑选。
她的很多前辈们,在江浙一带,被制成了服装,然后销往美国。她也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和姐妹一起,也被制成漂亮的衣服,挂在美丽的橱窗里,静静地等待自己主人的到来。
但这一切还是梦想。4月初,这朵棉花和来自河南、湖北、河北等棉花主产省、区的姐妹们,仍留在河北沧州。当时,她们已经被加工成皮棉。
在这一段时间里,河北沧州的棉花市场行情不见起色。皮棉现货价格还保持在2、3月份时的水平,正3级地产皮棉13800元/吨,质量较差的3级皮棉价格为13400元/吨。
这朵棉花从来自河南的姐妹那里了解到,自春节过后至今,河南大部分地区棉价一直比较平稳,交易非常冷清,其中临颍、扶沟、周口等地的多数棉花企业皮棉库存较大,按当前的价位出售,企业几乎无利润可言。临颍某加工厂反映,由于他们的收购成本过高,再算上加工的一切费用、银行利息、仓储成本和棉花亏重等,就算皮棉卖到14000元/吨都不赚钱。
人们习惯于把五月叫做棉市的“黑色五月”,今年也依然如故,期市依旧向下寻底,现货价格跌破成本,企业销售意愿不强,都在期盼后市能有转机。这朵棉花感到有些绝望——被加工成皮棉后,自己在这里一停留就是近半年;自身重量在不断损耗减轻的同时,成色也在下降。在这儿停留的时间越长,自己被加工成漂亮衣服的几率越小。而在去年同期,自己的大姐们已经被制成衣服,在出国旅行的路上了。
六月来了,这朵棉花听到了一个让自己既高兴又不安的消息。企业主在商量着如何尽快出售皮棉,以归还农发行迫在眉睫的贷款。棉花收购资金一直是中国棉企的软肋。每年6月前后,农发行催还贷款,会迫使一些棉花企业抛售库存来归还农发行的棉花贷款。
她高兴,只有尽快从流通环节脱离出来,才有可能被纺织成布,制成衣服。她不安,在年度比较低的价格出售,除棉企经营风险加大外,还意味着纺织下游市场不景气,纺织厂没有闲余资金,随用随购现象普遍。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的传导,都会给自己的出国之旅平添许多变数。
从故乡传来的消息也不太乐观。今年山东各种农资价格普遍上涨,仅化肥价格就比往年同期上涨了约20%,农民不堪重负。目前的植棉成本跟收入相抵,下一年度的籽棉收益可能已不及粮食作物。预计今年山东的植棉面积可能比往年减少5%。
过去以成本来论定价格的时代看似已不存在。在苦苦煎熬后,这朵棉花最终等来的却是被贱卖的命运。以前被看好惜售的优质皮棉,如今被定为皮棉三级,成交价13600元/吨,销往江苏。
到了江浙一带,这批皮棉将进入加工及纺织环节,在制成衣服之后,重新进入市场流通。这朵棉花的出国梦仍可以继续,但她从同胞那儿听来有关前辈的故事让她不寒而栗。
三年前,由于美国以及欧盟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设限,为使更多的服装抢在封关前运抵美国,江浙一带纺织企业不惜改海运为空运,但大量货物还是被卡在关外。由于产品在美国要交纳滞留费,运回又要高昂的运输费,企业老板们只能忍痛将产品扔进海里。
另外,每逢出口退税率下调及相关税率调整,都让这些出口利润本就微薄的纺织企业心惊肉跳;“抢关”失败的哀伤也连累这些原本要出口的服装叫苦不迭,出口转内销,竞争会更激烈,由于型号及样式不符,一些衣物需“回炉”再造。
扔进大海?出关受阻?回炉再造?想到这些,这朵棉花心里充满了哀伤。她被制成漂亮衣服,然后出国的梦想仍在继续,但现实中,这段凶险的路程不知还有多远。
(《中国经济时报》 孙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