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企业召开的农化服务会上,记者发现农民经常问及肥料、种子、甚至农膜、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足见老百姓迫切需要农化技术方面的知识。随着国家测土施肥工程的不断推进和对科学种田知识的大力宣传,农民逐渐认识到,提高产量不仅需要优质的种子、化肥以及农药做支撑,更需要对科学种田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目前,从政府职能部门功能看,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植保站组成的农业“三站”承担着农业技术普及和推广的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农业“三站”在农化服务中依然存在资金和人员的制约和“瓶颈”,虽然,近几年农业部不断推出农业技术推广补贴方案,但是,农业“三站”依然处于负责面广、覆盖率低的无奈局面。因此,以企业为主体的农化服务仍是农民科学种地知识的有效来源,企业有化肥产品做支撑,有利于将农化服务与肥料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但是,无论是以农业“三站”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普及,还是企业展开的农化技术服务,普遍存在一种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所谓市场化的观念,异化了农化服务的职能和功用。而国家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也被一些地方冠以某种赢利功用。理念的偏失,形成农化服务中的一些“怪”现象。
国家补贴项目不是“净土”
2005年4月,农业部结合“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全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力争突破的一个重点环节就是技术服务,以促进农民使用配方肥,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
企业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主体,直接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的加工和供应。按照国家规定,项目县必须在当地选几家企业提供专用配方。但是一些乡镇在实施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明确”要求——选定的企业必须要给县里交“门槛费”,少则几千,动辄几万。他们把国家的政策作为一种条件,质押给企业,换回的则是巨大的经济利益。
还有一些项目县自己由一个项目管理者直接成为肥料的提供方。国家对投入大量资金的土样采集有严格规定,为了“节省”经费,有的项目县让测土流于形式,统一按照3X15的“测试结果”进行所谓的配方,无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的实质意义。同时,有些项目县不仅不能向企业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的配方信息,引导肥料生产企业按配方进行生产和供应肥料,还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把肥料引进来,打上“XX省测土配方施肥定点企业”的字样,直接经营,向老百姓推销、叫卖;甚至有些肥料偷漏含量严重,变相让老百姓吃亏。
这些“怪”现象直接影响了农业部门的信誉,也导致了化肥生产企业下游发生质变。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当是违规企业生存艰难,但是相反,他们却日益活跃起来,“活路”也更多。有些企业无奈地说:“一些不正规的小厂不仅活过来了,而且活得还很好。”“农化部门应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技术部门,现在反而成了假冒伪劣销售的一个渠道,堂而皇之地更合法化。”
企业农化服务难获“老板”青睐
除了一些项目县利用国家测土施肥项目存在的不良现象,一些企业的农化技术服务也变了“调儿”。
企业农化服务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系统工作,并不是销售的一个附属物,对企业品牌的提升和推广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销售,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企业在潜在市场的影响力。但是,目前一些企业的农化服务并没有体现出其自身价值,虽然农化设备、测土实验室非常完善,但是开展农化服务工作却很难。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是一些企业老总对农化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把农化部门的作用提升到应有的位置,让企业农化服务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内容。
在企业的整个营销体系中,企业的农化服务没有被突出和发挥出农化服务本身的作用。有些企业将农化服务不看作是一种农业技术服务,虽然也有试验田、也给农民讲课、发放材料,但是往往是“做秀”,认为做农化服务只是给老百姓看的。其次,很多企业在自己的销售战略中,没有将农化服务列入实实在在的重要位置,都是将农化服务看作是一种销售方式,如同唱戏的道具,否则戏就无法演下去。
因此,在一些农化知识宣讲会上,本应当是农化主任唱主角,但是,一些经销商和销售老总跑前跑后,忙碌不停,而农技人员只是销售工作的附属品。有些经销商会请来农化人员就是为了促销,讲课内容也是按照销售部门的指定程序编制。农化搭台,营销唱戏,但是这样的“戏”观众是要交钱的,最后的收尾工作往往沦为肥料促销会,哪种肥料好,拿出样品,农民只管掏钱就是了。
农企结合相得益彰
有人认为,肥料企业农化服务要和农技部门联合起来,特别是要与各地土肥站工作很好的衔接。国家在测土施肥行动中,农业部门应当在肥料登记、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方面对这些企业提供帮助,给予了企业测土信息和资料上的支持。因此企业应当与农业“三站”和项目县的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总结企业自己的工作经验。
首先,农业“三站”的技术人员已经成为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信赖的人,特别是这些农业部门经过几年土壤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和科学的土壤信息资料,企业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更大地发挥出国家投巨资采集的测土数据的作用。农技部门人员熟悉当地情况,了解农民的需求,熟悉当地的管理政策,可以帮助企业在新产品生产过程中少走弯路,两相结合也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
国家在土肥站投入的项目很多,但是,资金主要用于测土数据的收集整理,真正用于农化服务方面的非常少。一些做得好的土肥站虽然有一些试验项目和试验田,但并不是为了农化服务,其目的是为了实施测土、采集数据,并针对土壤的特点,提供专用肥配方,满足肥料生产需要。因此,这种结合可以很好地发挥国家测土工程的作用,也可以使企业减少在测土方面的投入。
企业人士认为,政府应承担起整合企业农化服务工作的职责。目前由于从农业部到省、市、县的农业“三站”,管理链条很长,凭借一些协会的力量很难整合和实施,效果也不佳。由政府牵头,可以使企业与当地的土肥站、农技部门的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不仅防止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合作可以形成一种相互监督和正本清源的作用。只有借国家项目之便的“搭车族”少了、企业的技术“做秀”没了,才能还农化服务一片洁净的天空,使农化服务为中国农民致富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