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希彦呼吁:在原材料资源紧缺、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国家应在充分保证国内供应的前提下,适当放开出口大门。
2008年,对于我国的磷肥产业来说是异常艰难的一年,一方面是硫、钾等国内短缺资源的紧张与暴涨所导致的成本价格飞涨,另一方面却是国家严格的限价政策,而新近实施的出口特别关税政策却再一次将国内的磷肥企业推向风口浪尖。新政策对行业有何影响?国内的磷肥产业如何才能够走出困境?……
日前,在第十六届磷肥、硫酸行业年会暨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期间,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
记者:2007年,我国由长期的磷肥进口国变为磷肥净出口国,整个行业表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经历了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后,目前我国磷肥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武希彦:尽管2月份南方冰雪灾害对贵州、湖北等重点磷肥产区影响很大,云南电力短缺,但总体来看,一季度磷复肥产销形势良好,磷肥产量同比增长11.9%,其中高浓度磷复肥增长14.3%。为了保证春耕用肥,国内的绝大多数磷肥企业克服了自然灾害及原材料大幅上涨等诸多困难,努力增产,减少出口。同时,磷肥协会也积极配合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等部门,号召相关企业向三北地区抢运DAP、NPK等产品,较好地满足了春耕用肥需求。
5月份的汶川地震对我国四川的磷肥企业影响较大,目前这些地方的企业正在加紧灾后的生产和重建工作,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
今年,预计我国磷肥产量1450万吨(P2O5),国内需求量1200万吨(P2O5)。其中DAP产量预计800万吨;MAP产量预计1000万吨;复混(合)肥,预计产量5500-6000万吨,DAP、MAP、NPK的产品完全可以满足农民的需要。
记者:近期,市场上普遍流传着磷肥价格上涨是由出口拉动造成,有些人认为,只要不出口,国内有足够的资源,化肥价格就会自然下降,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
武希彦: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即便中国磷复肥退出国际市场,国际磷复肥价格也要继续上涨,因为硫磺、钾肥的价格上涨,必然导致磷复肥生产成本的上涨,而国际硫磺和钾肥的价格中国政府是无法控制的,磷复肥生产成本上涨的罪魁祸首是国际硫磺和钾肥价格暴涨。
我们都知道,发展磷复肥需要磷、硫、钾、合成氨(包括氮肥)四种原料,我国具有磷和合成氨资源优势,但缺硫少钾。目前,我国硫资源进口依存度达到60%,钾肥进口依存度高达70%。今年二季度,硫磺进口长单到岸价格已达710-740美元/吨,今年进口氯化钾离岸价格比去年上涨约400美元/吨,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使磷复肥的销售价格很难下降。
记者:在原来基础上加征的100%特别关税实施已有一个多月时间了,您是如何看待特别关税对磷肥行业的影响?
武希彦: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国家先后3次调整化肥出口临时关税,其实DAP、MAP等临时关税调到35%,已是世界各国最高税率;4月4日,国务院又决定从4月20日-9月30日在原有临时关税的基础上再增加100%的特别关税。
国家出台特别关税最终目的是通过“堵住”出口大门来降低化肥价格,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对症下葯”!
事实上,化肥价格不断攀高的“症结”是原材料等成本价格的飞速高涨,在高成本的推动下,企业要想生存,维持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提高产品市场价格。
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我觉得在充分满足国内供应的基础上,国家应对磷肥企业采取适当放开的政策。因为在目前国际磷肥形势利好的条件下,企业通过适当的出口,既可以消化进口硫磺和氯化钾成本费用,又可以通过国际高价位来弥补国内销售的亏缺,也可以增加我国磷肥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说,达到双方共赢。同时,适当的出口,从长远来看,也对我国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目前国家实施的这种严厉的“一刀切”宏观调控政策,对磷复肥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从长远来看,这项政策的实施既不会使磷复肥价格下降,也不会淘汰部分产能、达到促使产业升级的目的,相反,紧紧堵死的磷肥出口大门,只会延缓我国磷肥产业的发展步伐,可能会使全行业陷于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
目前,云、贵、川、鄂等地由于硫资源严重短缺,再加上出口关税的限制,使DAP、MAP等基础性磷复肥受到严重冲击,部分企业被迫限产、减产,甚至停产。
我预计,6月中下旬以后,磷复肥企业的日子可能会比现在更加难熬。
记者:根据目前国内外磷肥产业发展态势,对于国家磷肥出口政策的完善您有何想法?对于企业的发展又有何建议?
武希彦:目前,世界有30多个发展中国家出现粮食危机,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国家也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随着企业的运营成本逐渐上升,节能减排的压力逐渐增大,这意味着低肥价的时代已经结束。
近两年,我国的磷肥产业正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目前中国磷肥产业正处在原材料成本飞速上涨与国家限价的双重夹击的境地,国家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磷肥企业最终面临的只能是死路一条。磷肥不是“两高一资”产业,作为协会,我们建议国家能够站在磷肥企业的立场,从长远考虑,制定科学、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磷复肥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磷复肥行业健康发展。
国家在磷肥产品出口问题上,应在保证国内充足供应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保持适当出口,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在当前国际硫磺和钾肥资源紧缺、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国磷肥产业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行业分工,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配置和利用。同时,企业产品应向精细化方向转变,以有效的规避原材料短缺及价格飞涨所带来的高风险;在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方面下功夫,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眼光的企业应走出去,在国外购买、并购、合资兴办资源性企业。
我相信,中国的磷复肥产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也会抓住机遇,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