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农村信用社作为现阶段服务“三农”的主要金融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责无旁贷。
新农村建设为农信社发展提供新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无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将又一次成为农村信用社的重要职责,也造就了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新机遇。一是夯实农业基础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因此,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特色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信贷的需求量会不断猛增。二是缩小城乡差距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长期以来,由于国家缺乏对农业公共物品的投入,导致了农村地区的饮水、卫生条件恶化,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讯、卫生以及农田灌溉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而伴随着财政投资力度的加大,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金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国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小城镇建设、涉农产业升级、涉农企业改造中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 四是扩大内需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需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这为农信社因地制宜地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农村金融服务需解决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真正要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一工程,却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信贷需求量大与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农村信用社对于存款的竞争根本无力抗衡设备优良的其它银行,致使农村金融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加大。由于农民经商办企业,与农村的其他行业相比投入多,流动资金需求量大,而农民自有资金有限,资金缺口较大,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没有了资金的持续输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则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农业贷款风险大与抵押担保缺乏。因为农业是弱势产业,主要表现在投入大、见效慢、期限长、回报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信用社《贷款通则》规定,除一般小额农户贷款以外均要实行抵押担保,而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房屋等固定资产大多缺乏权属证明,抵押一般较难实现,即便实现抵押也面临变现的风险。资产抵押囿于传统方式且收费过高,抑制了信贷业务发展。
支付结算方式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希望农村信用社提供先进、方便、快捷的结算要求越来越迫切。与此相对应,信用社支付结算方式仍以传统结算为主,现金、同城结算占据主导地位,信用卡、通存通兑等先进工具的应用覆盖率极小。大部分基层信用社办理异地资金结算业务,必须把结算凭证以人工送票方式送至县联社营业部,再由县联社营业部汇出,其时滞性非常明显。信用社支付结算的瓶颈,不但导致了大量低成本存款的流失,而且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贷款回收难。一是因为自然灾害损失造成贷款回收难。农村、农业、农民自身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二是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贷款债务行为比较突出。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的村组贷款形成坏账,有的根本无法收回,信用社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小额贷款还贷周期太短。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需求量大,但农村信用社受资金规模的限制,不能大面积地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现在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周期一般都只有一年,甚至有些放贷时间还不到一年,而农业生产的周期一般都较长。因为还贷时间太短,农民所贷资金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有限。
农信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利用优势,多渠道融通资金。一是要实行全员营销,根据目前存款业务发展的新特点,牢固树立创新发展观念,把存款业务市场做大、做强,扩大储蓄存款总量,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熟、地熟、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二是要改进服务手段,强化优质服务。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要弥补农村信用社在结算体系上的不足,在提高常规服务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业务,最大限度地开辟并占领市场。三是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增强干部职工吸收存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广泛开展存款业务竞赛,建立一套以存款为目标的有效分配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快捷、便利、全方位服务“三农”的优势,积极扩大存款客户群体。
找准市场定位,培育长期优质客户。明确信用社市场定位。信用社必须清楚地看到其发展趋势,在金融服务与业务发展上要因势利导,顺应发展形势。在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上,农村信用社要利用点多面广,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向农民提供及时快捷、便利、灵活的全方位服务,有计划地培育信用社自己的长效优质客户群。
加快基础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针对目前农信社人员的工作特点,全员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着力抓好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同时,要继续扩大电子化建设的覆盖面,完善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软硬件体系,逐渐实行区域范围内的通存通兑业务;要加强员工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改善农金队伍中的知识结构,增强信用社业务发展的活力。
加强诚信建设,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强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基金,增强农业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避免因自然灾害形成贷款呆账。二是严厉打击恶意逃废信用贷款的违法行为,法院要加大案件执行力度,依法保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
改革贷款投放,延长还贷周期。在业务定位上,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扩大贷款面,大幅度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合理完善现有的贷款投放机制,增加对农业中长期贷款的投放,改革担保形式,探索建立担保公司、农户联保、工资担保等多种切实可行的贷款担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