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时,人们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是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中不断前进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发展道路也是曲折的,江苏供销合作社未能例外。全国供销社系统的许多人都亲眼见证了这样一个事实: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江苏供销合作社因主客观原因陷入历史最低谷;但近年来,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在全国系统一直位居“三甲”之列,是当之无愧的领跑全系统“第一梯队”成员。这个近乎天壤之别“位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探访一下这个“领跑者”的 “动力秘密”吧——
“一二三四”:供销社队伍的“新口令”
当年,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陷入低谷时,机制僵化、人才流失、资金短缺等等,难题不一而足。怎么办?省社“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观念的变革是第一位!于是,他们狠抓人的思想观念转变和改革发展思路的更新,与时俱进,用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拓展发展道路。2001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主动把本系统的工作融入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融入“三农”工作的大局,发扬供销合作社人“自作多情、自加压力、自讨苦吃、自得其乐”的“四自”精神,深化改革,负重前进,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05年9月13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全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2006年上半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广泛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销社怎么办”的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全系统干部职工形成了共识:以“一二三四”为中心,推动整个系统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明确一个思路:这就是“为农服务、面向市场、开门办社、多元发展。”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袁静波解释说,“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和办社宗旨决定的,既是供销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党和政府对供销合作社的重托。“面向市场”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立足城乡市场和国内外市场,搞活流通,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开门办社”就是要全方位地开放、开拓、开发,通过合作、联合,把社会上各种可利用的要素、资源和力量,充分地发掘、吸收、整合到供销合作事业中来。“多元发展”就是围绕“三农”需要以及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的要求,拓宽发展路子,凡是有利于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事,凡是有利于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事,都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二”——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系统,一手抓本级。他们认为,系统建设是供销合作社的立身之本,本级经济是供销合作社的强社之基。只有两手抓、两翼齐飞,整个系统才有实力、有形象,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
“三”——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一个“农”字,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农”字越浓,立足越稳,作为就越大,发展就越快。二是突出一个“销”字,供销社一供一销,关键在销,销得越多,贡献就越大。三是突出一个“效”字,以效益论英雄。没有效益就不能生存发展,也就谈不上服务。
“四”——实现四个创新,即组织体制创新、投资主体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就是要完善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大力吸收农民经纪人、农村能人联办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把供销合作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联办供销合作社企业,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品牌、场地、网络和业务渠道等要素,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大力引进现代管理经验,改善、加强和提高供销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在军营,为使整个队伍步调一致,指挥员喊着“一二三四”的口令;在江苏供销社系统,“一二三四”虽然不是口令,却实实在在统一着全省系统的行动步伐和前进方向……
苏果、马嘉樑:开拓的“标杆” 创新的旗帜
2006年,江苏供销社系统广泛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销社怎么办”的大讨论的同时,做出了全系统开展学习苏果、学习马嘉樑活动的决定,为全系统改革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精神动力。
苏果的前身是江苏省果品食杂总公司,创建于1988年5月,通过不断改革创新,逐步成长为中国零售业的著名品牌。马嘉樑1971年进入供销社系统工作。他先后干过仓库保管员、调度员、采购员、物价员。苏果成立后,马嘉樑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和战友们挥汗奋战,保证了苏果的健康成长。
马嘉樑谈到创业体会时说:只要企业负责人对事业有一种追求精神,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把握住机遇,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个目标做下去,再赋予永不言败、永不言止的决心和勇气,企业是能够成功的!经营要讲究创新,竞争要讲究策略;管理要讲究科学,运营要讲究规范。
江苏省社党组的决定指出,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以苏果为标杆,学习苏果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学习苏果立足三农、为民富民的服务理念;学习苏果争先创优、追求卓越的发展意识;学习苏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崇高追求。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以马嘉樑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在不断超越自我中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学习他爱岗敬业、热爱本职,把生命融于事业;学习他永不言止、永攀高峰,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此,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处处可以感受到苏果、马嘉樑的创新意识和进取情怀——为了吸纳能人,实现开放办社,东台市供销社在电台、电视台、报刊上大做广告,向社会公开招聘基层社副主任,并设置了实力、能力等多项“高门槛”标准。王美光主任成竹在胸,他说:我这是“一箭三雕”:一是增强了所有基层社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励他们创新创优,奋力赶超;二是吸纳了能人,推动基层社全面发展;三是供销社的形象得到很大提升,成为供销社形象宣传的一次“公关活动”,效果不错!
谈到解决发展问题的思路时,无锡市供销合作社主任金元兴说,我们立足自身的传统优势,用现代流通方式实现“供”与“销”的双向衔接,用“合作”的方式和机制,解决我们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真正实现全面地争先进位和创新创优。
如何做好供销合作社工作呢?海门市社汤国斌主任“借古喻今”,他说:“要干好供销合作社工作,就要像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精心谋划,像关云长过关斩将那样攻坚克难,像唐僧西天取经那样百折不挠,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招贤纳才……”
人们还注意到,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许多开拓性举措,都带有浓浓的“合作”色彩:昆山、兴化、东台、射阳等县(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农村信用合作,成立农信担保公司,支持农民创业;省社系统与江苏移动、联通公司合作,正式启用“农信通”、“农兴通”系统,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服务;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与加拿大戴尔特学院合作办学成绩斐然;省社与南京大学在教育培训、课题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合作;省社与上海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为系统企业资本经营埋下了“伏笔”;省社与韩国农协正式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经贸交流取得实际性进展……多领域、多层面的系统合作、国内合作、国际合作,把合作社的“合作”演绎得酣畅淋漓、令人目不暇接,其秘诀只有两个字:创新!
“五大突破”与改变天、地、人
有了思想统一、步伐整齐的队伍,又有了潜能巨大的“精神武器”,这支队伍的战略部署如何呢?袁静波主任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在“五大工程”上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落实任务,在“万村为民服务社建设工程”上取得突破。要求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过3年的努力,力争使全省的为农服务社达到10000个,覆盖50%以上的行政村。这些为农服务村要求是“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连锁化经营、社区化服务、规范化管理”,要探索村社联办、社商联办、社民联办、社企联办、网点改办等具体实施形式。
——夯实基础,在基层供销合作社改组重建工程上取得突破。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按照“三位一体”、多功能、复合体的总体思路,要求全系统要充分利用基层社现有的人才、设施、经营网络等优势资源,与农民联办专业合作社、为民服务社,特别要大力发展销售合作社,积极引领农民进入市场。还要探索组建城市消费合作社、住宅合作社等。
——发挥优势,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连锁配送工程上取得突破。现在,系统内的连锁经营的范围已经拓展到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医药、农副产品收购等领域。他们要求,对系统内外的连锁经营资源进行优化,形成省、市、县、乡、村一体,覆盖全省城乡的连锁配配送网络;还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现代化水平。
——打造龙头,在培植骨干企业工程上取得突破。他们要求:省、市、县社都要注重培育3至5个“三个一流”的骨干企业,即要有“一流的机制、一流的团队、一流的品牌”,全面提高系统的市场竞争力。他们要求:全省力争用3至5年时间造就省有百亿企业、市有五十亿企业、县(市、区)有十亿企业的供销合作社系统骨干企业集群。
——面向市场,在构建农副产品购销体系工程上取得突破。他们要求,加大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建设的力度,以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组建各类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引导农民种、指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加大龙头企业的建设力度,使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增值的成果。他们要求:要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系统培育销售额10个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基本解决本省和周边农民的卖难问题……
“五大工程”的实施,是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解放理想、创新发展的平台。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创新创优的同时,整个队伍精神面貌为之一新。2007年4月,江苏省社与省人事厅联合召开表彰大会,全省系统49个先进集体、58名劳动模范和17名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在今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表彰大会上,江苏省社系统13个先进集体、14名劳动模范和1名先进工作者受到嘉奖。全省系统全面开展“创新创优、争先进位”活动,服务基层、服务发展、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著提高……
在过去的2007年,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主动地把供销社工作融入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服务“三农”,创新创优,加快发展,全面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和奋斗目标。全省供销系统销售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422亿元,利润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9%和23%;上交国家税费总额7.5亿元,同比增长28%。全省系统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在全国供销社作社系统领先,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合作社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