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育文明之花 结信用硕果
——山东省邹平农村合作银行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工作纪实

  自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实施以来,邹平农村合作银行进一步完善创评内容和措施,从强化“三个引导”、抓好“四个环节”、坚持“四个结合”三方面做好创评工作,保障了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的扎实推进。共评定文明信用农户70321户,文明信用村353个,文明信用镇5个,文明信用工商户801户,文明信用企业326个。

  强化“三个引导”,倡导诚信社会风气。首先强化教育引导。该行紧紧依靠当地政府,与县委宣传部联合开展“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召开推进会,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大造声势,通过推广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在广大农村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强化经济引导。在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中评出的信用户可以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政策。对于文明信用农户可以发放10000元以内的信用贷款,文明信用工商户可以发放50000元以内的信用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提供贷款。失信的农户不仅得不到信贷支持,还会在社会上失去信用,名利双失。同时,强化模范引导。由于历史原因,有的村委或农户赖账不还,形成了部分不良贷款,破坏了当地的信用环境。该行在各个镇选择经济条件好、村民诚信意识强的村庄进行试点,全力打造模范示范村,同时利用到村集中评定的有利时机,宣传信用村、信用户的优惠条件,通过以点带面,引导村委、农户主动归还历年陈贷。经统计,在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中,共收回不良贷款33万元,落实还款计划47万元。

  抓好“四个环节”,确保信用评定质量。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制定了《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实施方案》,对文明信用户、村、工商户、企业、乡镇、县等六个层面的创评既有信用标准,又有文明要求,同时严把申报、评议、评审等各个环节,确保了创建质量。其次,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为使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制定了《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千分制考核办法》及检查实施方案,并与各支行、分理处签订了《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责任书》,将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的创建纳入到管理指标考核中,增强了基层行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去年8月,该行对全县的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创建活动进行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下发通报,对按期达到目标要求、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予以批评,并限期整改。根据检查情况,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的工作意见》,要求基层行制定工作进度表,将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与日常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使该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强化领导,实行动态管理。该行多次与县委宣传部门召开动员会和调度会,及时安排部署,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对文明信用工程实行动态管理,因发生问题失去先进作用的,取消其资格。截至2007年9月末,共有138个“文明信用户”因失信被取消资格。四是建立完善信用档案。为使信用档案管理规范化,该行明确专人保管,实行信用档案定期检查与评比制度,根据检查评比结果,查缺补漏,切实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信用档案管理质量。

  坚持“四个结合”,不断提升创建水平。一是将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始终坚持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对魏桥镇“久久鸭业”的信贷扶持,探索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结构新模式,既带动了企业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将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农民素质的提高与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的效果息息相关。为此,该行以信用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送金融知识入百千乡”活动,通过散发支农服务宣传单、在村委设置宣传栏等形式,将农村金融知识、致富信息、科技知识送入农户家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文明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创评活动的效率。三是将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与支农业务创新相结合。在深入开展信用工程的基础上,为适应农村经济形势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行在全市首家探索开办“农户大联保体贷款”业务,选择长山镇后槐村进行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点结束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各支行对全县353个信用村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各支行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开展“农户大联保体贷款”业务,为信用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截至目前共与14个村456个农户签订了“农户大联保体贷款”,授信总额达到1795万元,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有效解决了农民担保难的问题,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四是将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与“三个百分百”相结合。通过开展新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该行全面落实“三个百分百”的工作目标,推行“公开办贷、阳光操作”,设立了贷款上柜台流程图及服务监督电话,广泛接受农民群众监督,提高了贷款的透明度,有效杜绝了各种违规贷款,防范了信贷风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