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5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难以“折款”的捐赠

通讯员 徐健 西勇 少华

  10床手工缝制、针脚有些粗糙的褥子,30个学生书包,40把用硬包装盒缝制的简易扇子,36件还散发着肥皂香味的旧衣服。

  在目前山东省五莲县社会各界为四川地震灾区捐赠的500多万元款物中,这份货币价值有些单薄的捐赠品,却让五莲县救灾捐赠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心潮难平。

  因为这份捐赠来自一位年逾七旬的城市低保对象——赵梅香,这是她10多个日夜紧急赶制的,凝聚其中的情感又岂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5月27日下午,我们冒雨敲开了赵大妈的家门,头发花白的老人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客厅里光线有些昏暗,沙发、电视柜和储物柜“三大件”都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样式,沙发拐角的茶几上,堆着七八个大小不一的药瓶。一台18英寸的“飞跃”牌电视机,是除了电灯之外屋里唯一的电器。“还是86年买的,现在还能凑和着看。”老人说。

  赵大妈的老伴生前是县供销社的退休职工,1988年起便患病瘫痪在床,3年前去世。老人三儿一女,小儿子因患精神分裂症于10年前离婚。现如今,患有冠心病、风湿病的老人与儿子和12岁的孙子相依为命,生活主要靠每月320元的低保金维持。

  “看着灾区房子毁了,人伤的伤、亡的亡,活着的,一辈子的家产也都埋在了废墟底下,真是太可怜了,”老人红着眼圈说,“俺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政府给俺发低保;如今国家遭难了,咱就得出把力!”

  “捐钱,咱没有,但俺有手艺。”从5月14日起,老人找出一些闲置的被褥衣服,仔细地拆洗,并用84消毒液进行了消毒,又买了几十块钱的布料,然后夜以继日地开始了自己的“工程”。

  很难想象,10多天里,71岁的老人是如何戴着老花镜、拖着年前不小心摔伤的右脚,一针一线地缝起了10床褥子的。

  听说灾民安置点帐篷里的温度达到了37℃,老人又赶紧从左邻右舍收集了一些硬纸壳的包装盒,剪出芭蕉扇的样子,缝制了40把简易纸扇,并特意缝上了各式的吉祥图案。

  想到灾区的孩子,老人托人从潍坊批来了30个书包,连同褥子、纸扇和36件洗涤干净的旧衣服,装在3个编织包装袋里,请县救灾捐赠办公室转赠给地震灾区。

  “说不累是假的,半夜里时常被肩膀的酸痛疼醒,但俺心里有得是劲!”老人捏着肩头说,“看人家外国人都捐款了,何况咱中国人!”

  “等上秋了,俺再攒点钱,给孩子们缝几件棉衣,有多大力出多大力吧!”临走时,老人对我们说。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