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5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爱无痕
——访湖北宜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蒋远华
本报记者 赵光辉 通讯员 赵小红 陈刚

  房屋倒塌,道路损毁,通信中断……5月12日,正在北京出差的宜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远华看了央视的直播节目后,坐卧不安,心情十分沉痛。第二天赶回宜昌后,立即召开集团高层紧急会议,安排部署为灾区募捐事宜。“我真的没想到,我们的职工今天一下子就捐了近500万元。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捐赠都在5000元至20000元之间,多数员工捐款都在1000元以上。大震之后,一顶挡风的帐篷、一床御寒的棉被、一碗热乎乎的快餐,哪怕是一句遥远的祝福,都是灾民企盼和急需的,如果我们都能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就能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这是16日下午宜化集团开展的“情系汶川灾区,奉献宜化爱心”捐赠仪式结束后,蒋远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道出的感慨。

  他告诉记者说:“一个企业家,只有当他真正地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企业、热爱他的员工时,他才能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强。”正是有了他的这个座右铭,宜化才演绎出了“生命至上、人性至尊、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某作家在宜化体验生活后这样描述:“在这里,你看不到阴谋,看不到欺骗,看不到自私。那是一个被过滤了的社会,阳光照在每一个角落,快乐挂在每一个人脸上,幸福洋溢在每个人心头……”蒋远华自豪地说,也许作家描绘得过于完美,但“大爱无痕”的感恩文化的确给我们企业带来了神奇的效应。我体会到,宜化要实现“双百”目标,就必须把宜化打造成“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宜化、受到社会广泛尊重的宜化、充满爱心与感恩的宜化”。没有浓厚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凝聚人心,就无法加快发展,因为,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随着宜化的加快发展,企业已遍布湖南、河南、云南、重庆、四川、贵州、内蒙古、新疆和越南等地,旗下已拥有20多家子公司,从业人员已达3万多人。“要使这么多分散的企业及员工抱成一团,围绕共同的目标而拼搏,没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无法实现的。”蒋远华说。“今天,我们集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所有企业,通过视频与总部同步举行捐赠活动。捐款开始之前,我们播放了制作的一个专题片、组织了一次演讲、演出了一个节目,从而把干部职工的情绪带入了汶川灾区。我们之所以没有把捐赠活动简单化,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彰显‘大爱无痕’的感恩文化,让广大干部职工懂得什么叫社会责任感,为什么要回报社会等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宜化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大爱无痕的感恩文化。我们一直认为,宜化要成为中国百强、百年企业,首先要成为责任企业。要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要懂得感恩并回报社会。”蒋远华还向记者介绍说,这些年来,宜化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支持文化教育事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扶贫救灾助残,捐款、捐物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蒋远华表示,随着企业的发展,效益的提高,以后还会更多地关注贫困地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宜化人应有的贡献。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