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开阔茶文化研究的视野

阮浩耕

  东南大学出版社出了本新书《杭州茶馆》,是“城市问题探索丛书”中的一种,该书的副标题为“城市生活方式的社会学分析”。我也关注过茶馆,却从未想到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茶馆。作者徐明宏是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他以一个社会学家独特的视角,以茶馆为切入点,揭示了茶馆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展现形态、社会功能、存在问题,以及未来之路。

  不久前,我看过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松勤的《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沈先生讲述唐宋词的社会文化功能时,专列“茶词”一节,举大量的词作,细致分析茶词具有的社交、娱乐与抒情三大功能。

  还有,著名宋词专家吴熊和先生的博士研究生黄杰所撰写的博士论文《宋词与民俗》,对61首茶词和许多虽非茶词却涉及茶的词句,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成摘茶制茶、茶功能、茶礼、饮茶法、烹茶法和分茶斗茶六个方面并作了阐述,作者说:“统观这些茶词与茶句,我们惊讶地发现,宋人饮茶的习俗,竟被反映得如此具体而形象。”

  行文至此,我忽然又想到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朱叶青先生的那本《十三不搭》。他那诙谐幽默、调侃人生的文字中,不乏解读历史时的严肃认真。其中《茶经无题》一篇,对《中国茶经·饮茶篇》中“茶具”一章的“文字欠妥”处,逐一作了补正,共有20条。原来朱先生本科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班,又曾在国家建材研究院陶瓷硅酸盐所供职过,学术研究的底气很足。

  分别读过这些书后,我慢慢清晰地形成这样一个印象:茶文化是一个边缘文化,茶文化研究是多元的,大量的研究成果散落在茶外的不同专业学科间,而且似乎并非着意于“茶文化研究”而为之,却是真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细想一下也是,“茶文化”这个词的出现也才20多年,1999年版《辞海》中尚无“茶文化”这个词条。“茶文化”还是一个谈得多,其基本概念还不具有学理地位的一个领域。中国历史上没有职业的茶文化研究者,今天有志或有兴趣于茶文化研究者不少,但以此为职业者也稀缺。如今我们誉陆羽为“茶学家”、“茶文化专家”,其实他在戏剧、地理、诗词、文赋等方面都很出色,只是因《茶经》著述的声名远播,反而掩盖了他其他多方面的成就。此后茶书、咏茶诗、作茶画者,都为喝茶爱茶的文人士大夫,偶有短期出任过与茶相关官职的如蔡襄、丁渭、陆游等。

  再谈大一点,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门类为绘画、书法、诗词等,与茶文化有着同样的特性:一是开初都是业余“玩”的,非职业的;二是即使出现了职业画家、书法家、诗人后,仍然以业余“玩”的为基础,而且业余“玩”的未必比职业者逊色。

  如今“茶博会”多,“茶文化研讨会”也多,而且许多都冠以“国际”、“高峰论坛”等名头,实际情况有为何呢?毋庸赘言,可想而知。一方面是不少研讨会名头很大而内容平平,另一方面是如前述徐明宏、沈松勤、黄杰、朱叶青等等有真知灼见者,未能登上茶文化论坛。试想,如若能举办一次有上述诸公(当然还有本文未提及的许多学者)莅临的研讨会,该有多么出彩!写此小文,只为呼吁主其事者要开阔视野,着眼于更多的茶文化研究者和研究成果。这是一笔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宝贵文化资源。茶文化媒体不妨可以开辟专栏,请各路读者、作者推荐茶文化研究的好书、好作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