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湖北十堰市供销社从2004年开始,明确提出了全力实施“新网工程”具体化的“四千工程”,即用3至5年时间发展1000个农村超市、1000个农资放心店、1000个农产品经纪人、1000个再生回收网点。最终实现“一村四有”(有超市、有农资放心店、有农产品经纪人、有再生回收点)的目标。现在全市供销社已有农村超市1050个,农资放心店1040个,农产品经纪人633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425个,各类专业合作社123个,农村保险代办点112个,农村移动通信业务代办点92个,烟花爆竹网点910个。全市现有经营网点4222个,比1999年的2024个翻了一番,帮助下岗职工和农民就业6000多人。
近几年,十堰市社在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方面进行大胆实践和创新。2004年,市供销社主要领导带领有关负责人深入到全市各县市供销社调查农村网络建设情况,并组织各县市供销社主任、市直有关企业经理多次到四川、重庆、河南、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反复进行专题研究和动员,解放了思想,统一了认识。2004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农村超市建设试点工作,当年发展农村超市22个。同时,制定了《1000个农村超市建设实施方案》。计划从2005年起,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发展1000个农村超市,逐步形成以城区和县城中心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供销社经过争取,1000个农村超市项目和新合作鑫城超市有限公司在湖北省供销社系统最早被国家商务部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市新合作鑫城超市有限公司于2005年5月28日成立以来,公司得到较快发展。2004年公司员工400人,销售额4000多万元,到2007年员工增加到1400人,销售额达到4.58亿元。
在推进“四千工程”的过程中,十堰市社始终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整合供销社的网络资源。首先是发展龙头企业。市供销社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运用现代流通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商品配送对供销社网点进行整合,建立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即在城区建立中心店和配送中心,在每个县市建立一个形象店和配送中心,在乡(镇)一级建较大的店,在村一级建小型店。形成市、县、乡(镇)、村四级连锁网络,最终在全市实现“千村百乡”市场工程建设。
到目前,已建立市级配送中心1个,仓储中心3个,县级配送中心5个。在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上,以市武当山珍系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利用武当山珍公司商品品牌、网络、市场等优势开展农产品的产加销经营。2006年成立了全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通过市级会员的发展带动,逐步形成由1000家农产品经纪人组成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市供销社还在全市建立再生资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其次,结合实际,推进生活日用品、农资、农产品等连锁经营。如在农资放心店建设中,本着政府推动、 政策支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连锁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原则,以现代流通方式构建农资经营体系,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目前,市兴合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已形成自己的品牌,年销售额达到两亿元。
十堰市社积极借助、引进、吸纳、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多形式发展农村超市,使之成为全社会参与的共同行动。制定了灵活多样的经营合作方式和发展办法,实行“三个同步”,即中心店、便民店、加盟店同步发展;“三位一体”,即收购农副产品供应到城市,把日用工业品供应到农村,农业生产资料等重要生产物资供应给农民。与全国总社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吸纳原民营企业市鑫城超市联合发展农村超市,开展连锁经营,占领农村市场。十堰市新合作鑫城超市有限公司,由全国总社新合作公司控股、市供销社、市鑫城超市参股,注册资金800万元。通过三家的合作发展,争取到了国家支持,解决了全市供销社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的问题。同时,发挥了供销社的网络、阵地、资源优势,又引进了民营企业现代经营理念和先进的超市管理技术,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
2007年,十堰市供销社和1999年前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0.6亿元,同比增长35.2%,比1999年翻了两番,比上年净销售5.3亿元;实现农副产品收购3.7亿元,同比增长27.3%;实现生活资料销售11.9亿元,同比增长42.6%;实现农资销售5.17亿元,同比增长32.9%,实现利润394万元,同比增长1.9倍。 (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