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话题
农产品价格小幅回落
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2008年3月“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同比上涨24.6%,但环比下降了4.8%。从具体的监测品种上看,与去年同期相比,肉类和叶类蔬菜价格涨幅仍在40%以上,淡水鱼和果类菜价格涨幅在24%—33%之间,海水鱼涨幅约9%,但是与上月相比,监测品种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叶菜和水果降幅最大,达20%—30%,猪肉、牛肉等肉类价格首次出现回落。
主产区原料奶价格涨幅趋缓。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6个奶牛优势产区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93元/公斤,同比上涨50.2%,但环比仅上涨0.8%。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价格出现下降,天津市降幅超过10%。
玉米产区价格基本企稳,销区价格明显走弱。2月中旬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两批各400万吨的中储粮收购,托市作用明显,产区价格基本止跌企稳,销区价格明显走弱。3月份,销区平均批发价为1895元/吨,环比跌2.8%。销区价格走弱,一方面是对前期价格南强北弱的滞后调整,另一方面在于春节后南方到货量增加,国储粮拍卖增加了市场供应压力。
稻谷价格高位平稳,米价略显弱势。1—3月,早籼稻主产区(定点库)收购均价在1700元/吨左右,同比上涨10%—14%;主产区晚籼稻收购价稳定在1740元/吨的水平;东北粳稻主产区收购均价在1800元/吨左右,同比上涨1%—7%。同时,受米厂开工增加、口粮消费下降和东北米大量入关等因素影响,大米价格略显弱势。
信息观察
价格回落难掩危机四伏
近来,尽管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仍然持续在高位运行,但目前价格涨幅趋缓,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小幅下降,猪肉、牛肉等肉类价格首次出现回落。
整体看,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位平稳运行,确保了农产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价格不大起不大落,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得力,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大市场供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今年中央支持“三农”的力度前所未有,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补贴资金达到756.63亿元,比去年增加234亿元,增长44.8%。各地也积极出台配套政策,继续加大对粮油生产的扶持和投入。国家及早公布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有利于稳定农民种粮预期。针对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中央继续增加了农资综合直补。
虽然目前部分农产品价格小幅回落,但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在高位运行的状况还将持续。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一些国家不断推动粮食能源化步伐(美国2007年30%的玉米用作燃料乙醇),加上世界粮食消费增长、产量降低、美元贬值、流动性资金涌向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日趋紧张。预计2007—2008年度粮食库存消费比降至14.2%,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的安全警戒线,是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同时,许多国家纷纷出台扩大进口、限制出口的政策,加剧了世界粮食贸易紧张的局面。粮农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粮食价格仍将保持创纪录的高度。从国内看,人均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人均农产品消费不断增加,农业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每年粮食消费需求增加80亿斤,肉类小费需求增加80万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确保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任务艰巨。
因此,笔者认为为避免粮食危机,首先要立足国内,遏制能源“侵占”粮食的现象。据报道,今年4月初,广西成为我国首个推广使用非粮原料乙醇汽油的省份,而使用的燃料乙醇是以非粮作物木薯为原料生产的。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生物能源发展真正走向“非粮化”的一个标志。我国是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在能源紧缺的刺激下,玉米价格飙升,有更多的农户选择放弃大豆种植,改种玉米,每年生产燃料乙醇需要400万吨玉米,这就将意味着占据470万亩耕地,对应着减少165万吨大豆产量。目前中国国内大豆产量已萎缩至1500万吨,而大豆进口依存度高达67%,上述变化无疑是带来了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专家指出,随着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纤维质生产乙醇在未来10年内有望完成工业化进程。纤维质是地球上资源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草、甘蔗、红薯等不与口粮争地、争水的高产、高糖或耐旱、耐碱经济作物,还包括秸秆、农作物壳皮、树枝、落叶、林业边角余料和城乡固体垃圾。据测算,我国每年秸秆资源一半转化为乙醇,其数量就可以超过我国汽油消费量的1.2倍以上。
其次,要有国际眼光,打造“海外农场”,让中国农业走出去,此举具有战略意义。据报道,新天集团正打算将自己的农业投资扩展至独联体国家。此前,这家公司从中古合资水稻农场项目和墨西哥农业开发项目中获益颇丰。农业部相关人士近日表示,国内企业赴海外开发战略性、短缺性农业资源,将弥补国内资源与需求的矛盾。扶持农业企业走出去“租地种粮”甚至“买地种粮”,是加强中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农业部官员透露,政府部门目前正在探讨相关的鼓励政策,原本仍具试探色彩的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同时,中国农业目前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技术优势,未来国家也将加大协调双边政策的力度。(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