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5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社”服务“三农” “作为”赢得“地位”
江苏供销合作社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兴社之路
本报记者 吴震 王丹 通讯员 聂伟

图为江苏省通州市和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江苏省社供稿

  编者按   大江东去,钟山雄起;云蒸霞蔚,龙蟠虎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江苏历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定位是:努力使本省供销合作经济与江苏经济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相适应,在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领先。这是一个任务艰巨、压力很大的定位和目标。但是,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系统不懈的努力,江苏供销合作社人做到了:他们打造的“苏果”、“苏农”已经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品牌;他们创办的“为农综合服务社”和“为农服务中心”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的好帮手;他们连续五年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考核特等奖;省级机关作风建设万人评议,进位幅度第一……

  为了深入了解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创新、发展的情况,本报特派记者到江苏深入采访。从今天起,本报将分三次陆续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第一位的,是所有其他方面的基础。在现行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如何推动“生产发展”?这需要搭建一个切实有效的“平台”;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如何体现农民“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更需要创建一个综合性的“大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搭建平台”,无疑是曾经走过一段弯路的供销社的一个重大发展机遇。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正在通过大力改造重建基层合作社、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为农综合服务社(中心),把供销合作社工作融入新农村建设洪流之中,既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了有效平台,也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发展壮大之路。

  基层供销社:拓展阵地 倾情惠农

  基层社一直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基层社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的存废。同全国各地一样,过去若干年,江苏省的基层社改革也走过一段弯路。于是,基层社改造成为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办社宗旨回归和重振雄风的重要突破口。他们把基层社的改造和重建作为整个系统必须取得突破的重要工程之一,成效十分显著。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参观了海门市供销合作社的货隆农资配送中心。

  这个配送中心是一个特别的“码头货栈”:它的后门就是运河,船上的货物上了岸就到了配送中心的仓库,可称“零距离对接”,占尽“地利”之便;配送中心两排库房显得整洁利落,库内化肥品种齐全、数量充足。这个配送中心的改造建成,使供销社农资供应量占当地市场60%以上。但是,这块服务农民的“风水宝地”曾险些“花落别家”!原来,配送中心的位置是原农资公司货隆农资站,因企业破产被政府有关部门公开挂牌拍卖。一块服务农民的阵地眼看要被别人拿走!海门市供销合作社汤国斌主任和他的“一班人”有些急了!他们定下决心:不惜代价,夺回这块阵地!最终,他们成功了。说起当时的情景,他们还有些“后怕”:“要是让别人拿去,派作什么用场就难说了;但供销社丢掉了一块服务农民的阵地是肯定的!”现在,这里改造成农资配送中心,基层社的社有资产不仅没有流失,反而因改造而升值,大大提高了为农服务能力。

  货隆农资配送中心的改造建成,只是海门市供销合作社加强基层社建设的一例。他们采取“三狠抓三切实”的举措,大力推动基层社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狠抓不良资产的改造重组,切实提高资产质量,提升基层社外部形象;二是狠抓资产管理和运作,切实提高资产收益,夯实基层社发展的实力;三是狠抓作风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素质,增强基层社的整体战斗力。

  近年来,海门市供销合作社先后投入850多万元,新建、改造了6400平方米的商场和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这些项目的新建和改造,提升了基层社的市场竞争力,为服务“三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们解决了上千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07年,他们投资近300万元,参与建设20家为农服务社(中心);他们领办了24家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4440户,实现助农增收近2400万元;他们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经纪人协会,组织部分农民经纪人多次参加农产品贸易洽谈会,成交金额7600多万元……去年,他们荣获海门市委、市政府“特别贡献奖”,荣立集体三等功!

  去年,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全年改组重建基层供销社362家,累计改组重建773家,占全省基层社的81.28%,为农服务阵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服务“三农”的能力大大提升。据悉,江苏全省系统上千个基层合作社的改造重建任务,将在年内全面完成!

  专业合作社:架起农户与市场的桥梁

  记者到江苏采访之前,就听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的一大亮点;实地采访一些专业合作社之后,记者对供销社为农服务的感受平添了许多生动具体的内容。

  东台市菇神食用真菌专业合作社是由当地供销社参与兴办的一家较有规模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坐进他们的塑料大棚里,只见像大白菜似的菌棒整齐地排列在土坎上;菌棒的一端已经“冒”出了食用菌,乳白色的菌体上面带着淡淡的橙红色。这些“大白菜”似的菌棒,里面的培养基是桑树枝粉碎料而不是通常的杂木屑。大棚不远处就是菇农的培植蘑菇等食用菌的“大田”;稍远处的农家小楼则被人戏称为“蘑菇楼”。 

  据当地有关人员介绍,东台市有桑园面积16万亩,每年修剪下来的桑枝条有6万吨之多。过去只能当作燃料填进农家的灶膛;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大多被就地焚烧,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这个专业合作社组织科研人员经过反复研究、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利用桑树枝粉碎料做培养基,用来栽培灵芝、猴头菇、香菇;再将出菇后的废菌棒加上农作物秸秆粉碎料,用来栽培蘑菇、草菇、鸡腿菇;蚕食用后的剩余桑叶用来提取桑叶多糖;用蚕蛹培植蛹虫草;再把菌棒渣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形成了整套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这样,食用菌生产与当地的桑蚕业、农业有效衔接起来了。既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增加了菇农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市的安丰镇五进村每年的500吨废桑枝、3000吨农作物秸秆全部用于食用菌生产,每亩桑园增效800元,每亩农作物秸秆增值500元。

  现在,这个当地供销社参与兴办的专业合作社,联合种植面积达到3800亩,入社社员3763户,去年菇农户均收入1万多元,栽培大户年收入10万至15万元,85%的菇农住上了“蘑菇楼”。农民说:“咱们种蘑菇赚了钱、盖了楼,叫‘蘑菇楼’又形象又好听,好!”这个专业合作社的支部书记董少俊说:“综合利用当地资源,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有科技含量,产品才有竞争力;有龙头企业带动,才能搞好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农民增收就会更多更快——这是我们办专业合作社的经验。”

  这里,不能不提到另一个专业合作社,那就是东台市供销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民星蚕业合作联合社。他们以“公司+专业社+工厂+农户”为产业模式,带动蚕农4.85万户入社,占蚕农总数99.8%。他们与广大与蚕农推广“订单农业”,在购销环节与蚕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市社参大股的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年收购鲜茧近20万担,烘制干茧4000多吨,年蚕茧生产、收购、加工经营量占全市的62%,公司辐射范围内茧丝绸贸工农三业产值8亿元,近四年向蚕农二次分配4650万元……

  类似这两家的专业合作社,在江苏供销合作社系统累计达到1329个。农民们由衷地称赞:专业合作社是我们闯荡大市场的桥梁。

  为农服务社:想农民所想 办农民所急

  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在发展为农综合服务社和为农服务中心的工作中,他们采取了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的工作推动方式。

  江苏省社与连云港市委联手开展了以“巩固战斗堡垒、搭建服务平台”为主题的农村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首先在该市的赣榆县进行试点,建成了集基层组织建设、商品购物、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10个为农服务中心,基本上实现了“五有五统一”:有日用消费品便民超市和农资连锁超市、有村“两委”办公设施和组织活动阵地、有文化娱乐和公共服务场所、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专门的经营服务人员;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商品价格、统一配送商品。

  记者走进吴江市平望镇双浜村社区服务中心,首先看到的是印有中国供销合作社社徽的“双浜为农综合服务社”标牌,格外醒目。

  农资店内,墙上贴着农资经营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农药、化肥的使用配图说明。店内尿素、复合肥、钾肥等有十多个肥种,农药、液体肥料的样品摆满了货架。营业员说:“只要一个电话,配送中心马上就可以把货送来;如果农民需要,我们还可以送货上门,送到田间地头。”日用消费品超市商品有上千种,营业员介绍说:“购买者主要是附近的农民和外地打工人员,平时每天的营业额在500元以上,节假日能卖几千元。”

  这里还有配备了专业教师的幼儿园、配备了职业医护人员的卫生服务站、拥有数千册图书的阅览室以及村民代表议事室、老年人活动室、科普画廊、村务公开栏、电视室、警务室等,部门共建室代办旅游、保险、劳务中介、法律咨询、邮政等业务。

  “我们跟城里人差不多啦,看戏还不要钱,当然高兴!”两位正在“农民剧场”义务打扫卫生的大妈这样说。

  在该市的松陵镇农创村为农服务社,这里的情景与平望镇双浜村社区服务中心几乎没有区别。幼儿园负责人黄老师介绍说,过去村里孩子都要到很远的集镇上学,现在园里吸引来了不少外来孩子,5岁台湾小女孩王庭郁的父母就是看中了农创服务社的优秀育儿环境,才落户该村投资办厂的。

  吴江市供销合作社蒋国良主任透露,这些由市社承办的为农服务社和为农服务中心,在全市共有117个,正在成为周围农民离不开的生产生活助手。来这里的顾扇村党总支书记顾荣明说:“过去,供销社的同志经常说‘供销社离不开农民’;现在,农民常说‘农民离不开供销社’了!要我说,供销社和农民就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

  据悉,仅在2007年,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新建为农服务社1342个,累计达到8036个,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

  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大力推进“三社”建设,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有切实有力的措施。他们广泛开展“为农服务社建设提高年”活动,努力把为农服务社纳入当地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把为农服务社办成助农增收的新平台、服务农民群众的新窗口、和谐社会的新亮点;他们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进年”活动,全面加大创建力度,努力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扶一批群众”的生动局面;他们扎实开展“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攻坚年”活动,努力把基层供销合作社打造成集为农服务的载体、自主经营的实体、合作经济的联合体“三位一体”的合作经济组织。

  他们还注重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把“三社”与更广阔的大市场连接起来。这大大增强了“三社”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供销社大力推进“三社”建设并对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赢得了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赢得了自身发展的空间,也赢得了农民的衷心爱戴。农民们惊喜地喊道:“供销社又回来了!”

  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袁静波满怀信心地说:到“十一五”末,我们要建设10000个高标准的为农服务社,1000个高标准的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个农村大型骨干市场、10个几十亿到上百亿元年经营额的大型骨干企业,奠定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物质基础。真正把供销合作社建设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