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生机盎然。从山东省信用联社传来捷报,该省农信社各项业务实现跨越发展,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市场份额继续稳步提升,实现“首季开门红”。截至3月末,全省农信社各项存款4493.4亿元,比年初增加527.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406.5亿元,较年初增加231.9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209亿元,占全省各金融机构总量的95%以上。
开展“开门红业务竞赛”
今年以来,该省联社制定出科学的激励政策,组织开展了首季开门红业务竞赛活动,引导各地农信社进一步强化市场营销意识,找准工作着力点,推动各项业务全面快速发展。在资金组织工作中,省联社建立了按旬通报制度,每旬公布一次业务进展名次,深入挖掘和推广先进经验,搭建起横向比自身发展、纵向比市场占有率的竞赛平台,全面调动了争先树优的积极性。
各地农信社根据省联社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首季开门红竞赛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不同特点,突出分类指导。
对地处农村的营业网点,抓住外出人员返乡高峰期、农产品购销旺季等时机,深入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种养大户,以拜年走访、送“福”到家等形式上门收储。
对地处城区的营业网点,针对同业竞争激烈的实际,充分发挥网点众多的优势,合理配置营业人员,大力拓展代发工资、代收话费、代收税款、代理保险等业务,开展用卡、刷卡有奖消费活动;保证节日营业时间,以“流动银行”方式提供上门收款服务。
同时,针对“两节”期间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各地农信社出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切实搞好对返乡农民工的存款、贷款、银行卡业务等金融服务,确保每一位返乡的农民工都有专人负责联系。
构建信贷支农网络
在资金实力得到壮大的同时,全省农村信用社在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调整信贷投向,跟进农村市场,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信贷支农网络,基本满足了农村资金市场供应。
年初,省联社组织开展了农业信贷资金需求调查,全省130余家县级联社共派出调查人员2.1万次,发放调查问卷166.1万份。通过对农户及涉农企业调查摸底,掌握了全年农业资金需求变化情况,收集农户对改进支农服务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制定出支持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要求全省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扎根农村、贴近农业、服务农民”的经营理念,将有限的信贷资金重点向“三农”倾斜。
各地农村信用社在各行政村设立“信贷指南牌”,全面公开贷款政策、条件、程序和利率,接受社会监督,实施“阳光办贷”。延伸信用工程建设领域,开展企业评级授信,加大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无环境污染的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启用了“电子贷款证”,设立信贷专柜,全面推行贷款上柜台,按生产周期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增加授信额度。截至3月末,全省共设立信贷专柜3800个,核发贷款证800余万本,贷款证贷款余额超过1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