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话题
河北省再次提高部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新华网石家庄4月24日电 近日,河北省物价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粮食局、省农发行联合发文,再次提高全省2008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并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按照国务院要求,考虑到今年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多,为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决定从新粮上市起,再次提高2008年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即:每50公斤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77元、79元、82元,比今年2月8日公布价格分别提高2元、3元、3元,两次累计比2007年均提高7元;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77元、72元、72元,比今年2月8日公布价格均提高2元,两次累计比2007年分别提高5元、3元、3元。
考虑到今年在较短时间内两次提高2008年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可能会对市场预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河北省要求各地密切关注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情况,并做好应急预案,以确保粮食市场稳定。
信息观察
让农业成为最赚钱的产业
最近,粮价飞涨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此时又听闻河北等几个省份纷纷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这不禁让人思考,种粮到底能不能赚钱?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动态监测结果显示,这一波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从2006年9月开始的,涨得非常快。从目前粮食四大主要品种的库存情况看:世界小麦库存降到30年来最低点,18个月价格上涨1.7倍;世界玉米库存消费比降到33年来新低,价格上涨一倍;世界大米库存消费比降到27年来最低,国际市场大米价格飞涨,泰国大米离岸价1月份360美元一吨,3月27日又一下子由580美元一吨上涨至760美元,现在已飙升至1000美元一吨。有人把本轮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特点总结为上涨幅度大,涉及范围广,影响强度深,持续时间长。
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是国际粮价暴涨中的平安港湾,保持了粮食市场的稳定,国际粮价的上涨还没有对国内带来很大的冲击。能有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了连续四年粮食增产,去年粮食产量突破了1万亿斤。尽管国际粮食储备现在是30年来最低的,但我国的粮食储备却连年增加,现在有1.5亿到2亿吨的库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规定,粮食安全系数即粮食库存相当于消费量的比例达到17%-18%就是安全的,而我国达到了30%以上。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004年以来,我国重视粮食生产,取消农业税,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粮食实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连续四年粮食丰收,积累了物质基础,使我们能从容面对这次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冲击。然而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极易影响粮食产量稳定与提高。
有农民说“十多年来,平均一斤粮食的价格才涨了八分钱。”这几年农民增收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来自政府的“输血性”政策,如果去除这一因素,农民增收并不明显。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知道,粮价的高低要兼顾农民与城市居民,既要防止“谷贱伤农”,又要防止“米贵伤民”。但我们更要明确,粮食不是福利品,粮价过低会妨碍农民种粮积极性,其最终结果是城市也没有粮。
收购价是每年要变动的,那么稳定粮食生产,让农民长久保持种粮的积极性的不变之策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想办法让农业成为最赚钱的产业。笔者认为,全球粮价飞涨的今天或许是成就这一想法的有利时机。纵观近数十年来的粮价走向,我们发现,由于以下两个因素,粮食价格的逐步上涨将成为长期的必然趋势:首先,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推动的消费品价格水平的提升,导致粮食价格水涨船高。其次,现今的粮食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维持人类生命延续的食物,更融入了工业化的潮流而成为制造业原料,比如玉米成为替代燃油产品的原料等。也就是说,农产品已从第一产业进入了第二产业,产业属性的变更使粮食及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基于上述形势,国家不妨在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努力保证产量稳定与提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增加种粮的收益和种粮的吸引力。让种粮亏、农业不赚钱这种观念变成历史。甚至可以大胆预言,未来的农业不仅将成为一个具有发展前景广阔的大产业,更可能成为最赚钱的产业。这不仅仅是因为粮食是人类最不可缺少的基本必需品和耗损性商品;也不仅因为粮食价格逐步上涨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更是因为以产业化视野重新认识农业、定位农业,为其注入工业化要素,即用工业化的生产流程和先进技术、营销理念再造传统农业,让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发生革命性的飞跃。(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