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名片
店名:四川达县河市镇东马利民超市
店长:龙仁玉
在四川省达县河市镇的老街上,有家远近闻名的超市——河市镇东马利民超市。超市的闻名并非是因为它的历史和规模,也不是因为它现在已经谈不上豪华的门面装修,而是因为它传奇般的两次劫后重生。
“这家超市原是河市镇供销社的第一门市,开办的历史很久了。现在超市的女主人叫龙仁玉,也是我们镇供销社的老员工了。2001年,我们系统进行改制改革,对系统资产进行盘活整合,整个系统都在裁员,所有的员工都进行了身份置换,不再是供销社的职工了。”陪记者采访的河市镇中心供销社主任郑仕贵谈起这家超市颇是一番感慨,“龙仁玉也不是供销社职工了,但她不吵不闹,而是主动找到我们,要求承包这家河市区社一门市的商店门面,开起了镇上第一家超市。”
因为是镇上的首家超市,生意的红火自不必多说,但红火没有多久,残酷的打击却连踵而至。“2004年9月,达州发生200年一遇特大洪水,利民超市三层营业面积全部被淹,货物损失殆尽;洪水退后,经过几个月努力,利民超市又开始营业,但俗话说的“祸不单行”又应验了——2005年,达州再次发生洪灾,刚刚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利民超市再次被淹,财产再次损失一空。我们都以为她这次再也爬不起来了,”郑仕贵说,“可是,谁也没有想到,2007年利民超市竟然再次开业!老板还是龙仁玉!”郑主任的介绍不禁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于是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这家老店,见见这位传奇般经历“三落三起”的创业奇女子。
利民超市距离镇供销社不远,利民超市门面也不是很大,但店里琳琅满目的货物却摆放得井然有序,细细看过,在店内的墙面上依稀能看到洪水肆虐时留下的痕迹。时值下午4点,店里的客人并不多,见到我们一行过来,店里的男主人陈天福(龙仁玉的丈夫)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得知来意后,超市的男主人却很遗憾地告诉我们说他妻子去成都商谈生意了。
陈天福中等身材,体格魁梧,很是爽朗健谈。“妻子是个能吃苦、肯钻研、喜欢干事的人,套句前些年的老话,就是一个女强人。”谈起妻子和这家凝聚了全家人心血的超市,陈天福不禁摆开了龙门阵,“妻子在供销社工作时就在这家一门市上班,负责糖烟酒销售,很懂行。下岗以后,我们俩仔细合计了一下,自己在河市人熟地熟,这家店在乡亲们心中也有影响,自己又懂行能吃苦,这些年还小有积蓄,觉得不如自立门户。于是找到区社的领导,要求承包这家门市部。”就这样,河市镇的一门市就成了当地的首家超市。
2001年底,陈天福夫妇投入20余万元,办起了河市镇利民超市,营业面积也不大,只有一层100余平方米。“由于是第一家超市,老板又是供销社的老人了,这些年交道打下来,乡亲们都信任,开架销售,货物齐全,品质和城里一样,价格也和城里一样。”陈天福说,“刚开业的那段时间,生意红火得不得了,超市里整天人山人海,买东西是挤着买,到收银台付款都要排队等候好久时间。”超市开门大吉,陈天福夫妇很受鼓舞。
第二年,龙仁玉到成都探望哥哥,说起超市的事情,哥哥很惊讶,就主动找到东马集团,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和利民超市进行联营,生意更加红火。“营业面积扩大到上下三层大约300余平方米,货物也有上千种,在周边几个乡镇是营业面积最大、货物种类最多最全的超市,年营业额大约200余万吧。”陈天福说,“妻子是个闲不住的人,看到超市走向正规,她又陆续投资开办了豆制品加工厂、副食品厂等。”
但红火的生意转眼就被灾害打断,2004年9月3日,达州发生200年一遇的洪灾,“发水的时候,我就站在这个位置。”陈天福对那场洪灾记忆犹新,他指着二楼凉台的栏杆说,“就是一眨眼的工夫,水就涨了3米多高,根本来不及搬出货物什么的,地下一层、地上一二层的大部分,都被泡到水里。等政府的救生艇过来,我都不愿意上去。几年的心血,一下子就泡汤了。”
那场水灾,利民超市损失80余万元。洪灾过后,龙仁玉和陈天福含着泪,清理了废墟,决定东山再起,供销社支持了一些、亲戚们支援了一些,夫妻俩又东借西凑,筹资50余万元,超市再次开业。但上苍似乎是在考验这对夫妻,2005年7月5日,刚刚开业不久的东马利民超市再次遭受洪水的袭击——超市再次被淹,商品损失殆尽!
“两年时间遭受两次大灾。这下利民超市只怕是再也办不起来了!”镇上的乡亲们都很惋惜这对夫妻的遭遇。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到了2006年的年初,东马利民超市门前却再次点燃了爆竹、贴上了火红的对联——东马利民超市再次开业!门前,站着的依然是那对夫妻!
“人是要有点志气的。人家都说我们再也开不起了,我们夫妻俩偏要争口气!”陈天福说,“再说,两次灾后重新开店很多人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些都是雪中送炭,我们是受了人家的恩情的。不把店开起来,我们怎么还上这么多债、怎么偿还人家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