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4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市做多契机已成熟?

李仁

  近日“2008农产品期货报告会”上,大部分专家表示,作为当前唯一低价农产品期货品种,棉花期货随时会展现出做多契机,而且这种论断得到棉商、交易商以及外商的广泛声援和参与,论据集中在通胀预期得不到改善、美元弱势依旧以及农产品普涨趋势不变。那么期货、撮合甚至纽约期货上做多或反转行情是否会“一触即发”呢?投机成分和交易商又是否会“挽裤子下河”呢?

  笔者对此有些异议,棉花这个品种成为整个农产品体系中的“洼地”并非一月两月、一年两年的事情,长期“慢牛”行情是大家的共识,目前“一头扎进去”肯定没有风险,关键是一个回收期长短的问题。个人认为,棉市可以做多的前提是郑期、撮合的仓单能顺利流出,棉纺厂能拿出现款及时而有效的吃进、消化这部分仓单,需要:一、期货近月合约的价格要低于现货至少300元/吨以上,否则棉纺厂宁肯从棉花企业手中赊欠棉花,也不会甘心现金接单。二、棉纺厂能拿出采购款,4月10日前后,CF0807已跌至14400—14500元/吨附近,与现货价格已经倒挂,但并没有得到棉纺厂积极买入的响应,大部分棉纺厂都在“收拾后院,避免起火”,棉价高低并非关心的重点。越向后“成本推动论”和“全球范围内供需”的影响越小,5月份既是2007/2008年度棉花行情的“分水岭”,更是棉商信心分化的“一道坎”,笔者就针对近期“低价棉市将迎来做多契机”的观点提出个人的看法。

  基本数据分析——

  ICAC4月1日发布的全球棉花供需报告中将2008/2009年度的全球产量、消费量分别定在2690万吨和2750万吨,从平衡的角度讲,二者相差60万吨,但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年度ICAC全球总产和消费的差距分别为-52.6万吨、333.7万吨、55.9万吨、9.6万吨、-10万吨,那么2008/2009年度这60万吨缺口相比前四年是增大了吗?USDA3月31日发布的美棉种植意向中测算减种13%,相比前几个月的结论至少上调了4个百分点(2月份的报告中认为下降21%),对全球棉花供应是个不错的消息,同时将产量测算为360万吨以上,相比2007/2008年度仅下调40—50万吨,完全可以通过印度、中亚和非州国家的增产来弥补。而中国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纺织业都遇到了币种升值,出口难度加大,劳动力、运输成本大幅上升等不利因素,棉花消费能力相继进入下滑期。

  疑问一:中国2007/2008年度棉花产量为760万吨,需进口390万吨左右?

  对于2007/2008年度的棉花产量,统计局最后“一锤”砸在了760万吨,同时将2006/2007年度的产量上调到750万吨,有“将功补过”的嫌疑,据说是三路人马调研的结果,760万吨产量的估测业内多数认为偏高一些,720—740万吨比较客观,有关产量的质疑和争论暂时平息。目前流传的“国内有390万吨供应缺口”不知从何得出。中国棉花信息网的调查显示,至3月底我国商业库存、工业库存分别为260万吨、139万吨,有几个2万锭以上且在正常开工的棉纺厂只有一周以内的棉花库存?近日,一些棉企和外商纷纷下调2007/2008年度中国进口量的预期,250万吨左右成为业内的共识。

  疑问二:2007/2008年度中国棉花的消费能力继续扩大?

  业界对此问题争议颇多,笔者认为,仅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棉布产量来推测棉花需求存在相当大的误差。原因是:一、2007年我国棉纺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下降至13.32%,2008年已降至两位数以下,大中型纺企前三年开始都以紧缩主业为主,扩张速度大幅下降。二、2008年春节期间相当数量的棉纺厂采取“放大假、低开工、增化纤”等方式降低生产风险,再加上“用工荒”,棉纺厂的综合开机率已低于70%,棉花消费增长一说从何而来?三、包括几家大型企业在内的棉纺织厂上报的产量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减、停产的迹象,业内分析一是为了争取银行贷款,二是稳定民心,三是实现主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四是为争取政策支持做政绩工程。况且棉纺织产业链比较长,春节前有些企业“开纺部,停织部”,而且产量存在重复统计现象,某个月产量的提高无法说明问题。笔者认为,2008年是中国棉花消费的“拐点”年,棉花的实际消费能力相比2006/2007年度将下降50—80万吨。

  疑问三:纺织品出口欧盟的增长能否弥补对美出口的大幅下降?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2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288.73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9.13%,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89%,在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中,美国排名第一(37.31亿美元),日本和中国香港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位,非欧盟、美国的出口金额为164.21亿美元,占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62.33%。而2007年1—2月份欧盟和美国出口额分别为47.2亿美元和37.4亿美元,同比对美出口增速下降66.5%以上。2007年度中欧纺织品贸易协定到期,中欧双方10月中旬达成就出口问题达成《双重许可监督制度》,从根本上讲虽然在形式上不同于数量限制,但从本质上依旧是阻碍贸易自由化的手段,可以说是贸易配额制度的又一变身。这就要一方面,进口中国服装的欧洲企业需向欧盟27个成员国逐一申请进口许可证,而中国政府也将要求向欧盟出口纺织品的本土企业须事先获得颁发的许可证,另一方面仍难以缓解欧洲纺织服装生产商肩头的压力,对中国纺织品仍随时有提高进口门槛、反倾销等一系列风险存在,因此“双重监控”是把双刃剑,是个“上见顶,下无底”的政策;近两个月的出口增长还与欧元、澳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大于人民币有关,至2月底欧元兑人民币升值逾3%。

  多种因素影响棉价走向——

  郑期、撮合等电子盘及一系列政策对棉价走向的影响更趋突出:一、期货和撮合的20万吨、8.5万吨仓单如何流出,否则“涨无根,心不实”。二、、虽然政府通过加大种粮直补、最低收购限价以及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措施保证粮食供应,最近各地粮库空置现象又引些有关部门高度关注,但据笔者对内地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棉农了解,植棉收益仍高于种粮,因此植棉面积不会有大的变化,个别地区甚至增长。三、棉纺织企业的资金状况和棉纺厂的开机情况都到了“绷紧”状况,山东樱花集团的轰然倒地说明支撑不下去的不但是中小企业,“失血”过多又无力补充的形势向中大型纺织厂蔓延。四、五月份棉花企业的信心开始分化,农发行和商业银行像“热锅上的蚂蚁”,催贷成了这一阶段的重头戏,棉企资金要出问题,棉花的出仓量和压力都在增大。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的看法是,短期棉花现货和期货的差价有所拉大,主要是纽期恢复性上涨(基金仍看好农产品市场)、前期郑期超跌以及对五一前现货能推高电子盘的预期,但还是一个“过山车”行情,主力合约CF0807的下一轮低点将逼近14000,现货很可能抵抗不住电子盘的冲击,下滑200—300元/吨筑底,大部分囤棉企业在这轮“逼多”中割腕出仓,才能迎来真正反转行情的到来,否则“活两天,死三天”的行情只会拖垮棉商信心和资金,而且笔者觉得这轮下跌来得越早越好,棉商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把上涨机会留给7、8月份。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