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唐河县为绿色养猪建立档案
走进河南省唐河县少拜寺镇养猪大户黄德牛的标准化养殖场,可以看到一头头体型标准的瘦肉型猪吃着自制的无添加剂颗粒饲料,喝着哗哗的自来水,冲得干干净净的水泥地板全无异味。更令人惊奇的的是,每一头生猪的舍栏上都挂着一个透明档案袋。
“品种:大约克;入栏:3月3日;防疫次数:普防3次;日增重:0.8公斤;上市类型:绿色无公害……”已加入唐河县养猪商会的黄德牛指着详细记载每头生猪的饲养、防疫等情况的档案袋说:“这就是生猪的健康档案,客商们来了,只要一看这些情况,就对生猪的质量有了直观认识,买起来格外放心。”
今年,为了增加防疫密度,消除生猪防疫的真空地带,力挺唐河生猪的绿色品牌,县里采取财政补贴的办法,利用中南地区疫病防治中心设在本地的技术优势,全面推行生猪“健康档案”进场入户工程,使防疫保健工作从药品配送、时机把握、防疫密度、防疫效果实现一条龙服务,给生猪养殖上了“健康保险”。目前,全县200多家生猪养殖场的防疫全部实现了档案规范化管理。
健康档案催绿色生猪产业。唐河共有8个生猪养殖基地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生猪养殖规模达150万头,年出口无公害生猪30万头。(丰兴汉)
信息观察
“绿色革命”:从源头上保证“餐桌安全”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成为百姓餐饮生活的焦点,席卷种植、养殖领域的“绿色革命”也自然成了农民们致富的新途径。
绿色食品事业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打造了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精品品牌,创立了一个富有旺盛发展活力的新兴产业,确立了“增进人民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标志管理为手段”的基本运行制度,建立了“以标志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
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发展绿色食品既能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又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三农”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绿色食品发展也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需求进入加快升级阶段,对绿色食品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主要农产品供求相对偏紧,要求绿色食品发挥质量效益优势,促进有效供给。三是国际贸易竞争加剧,要求绿色食品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带动农产品扩大出口。四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绿色食品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要保持绿色食品又好又快发展,着力于全方位构建长效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从五个方面加以强化和提升:
强化以市场导向为基础、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发展绿色食品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运用政府职能,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在继续推进认证的基础上,把政策的着力点逐步向证后服务方面深化和延伸。要把绿色食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常规性工作,并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与农业主流工作良性互动发展的机制。
建立规范高效的认证工作机制,确保认证有效性。一是建立认证工作机构责任制,明确每一级、每一个环节的职责,进一步提高认证工作的质量。二是完善认证制度,优化认证程序,进一步提高认证工作的效率。三是建立健全认证质量追溯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认证过程的监督机制。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规范高效、确保质量”的认证工作运行机制,使认证工作真正做到公正、透明、规范、有效。
健全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加强证后监管。要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通过完善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把绿色食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监管职责,落实属地责任,逐步建立起“以行政执法监督为主导、工作机构监管为保障、属地管理工作为基础”的监管体制机制,同时强化企业自律机制。要结合落实属地管理职责,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强化现行监管制度执行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增强整个工作系统的监管能力。
建立产业体系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突出特点和优势,重点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四大体系建设:一是以标志为纽带、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品生产体系;二是以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推广应用为重点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以专业化营销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流通体系;四是以认证和监管为核心的服务管理体系。
强化以地方工作机构为基础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体系队伍建设。根据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落实属地管理职责的要求,今后绿色食品工作体系队伍的建设,应在继续加强省级机构、健全市县机构的同时,逐步强化各级地方工作机构的职责,使绿色食品工作进一步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 (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