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危及世界粮食安全的“米荒”正在全球蔓延。“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世界37个国家正面临着粮食危机。在过去一个月中,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生了与粮价上涨有关的骚乱,有国家甚至开始部署军队以防止人们从田间和仓库哄抢粮食”(据中新网4月11日电)。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国内粮价上涨乃至供应问题不可能不引起担忧,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即有“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重”的古训,对粮食安全关注历来就是政府施政重心之一。
新华社的一则消息让人们对粮食供应的担忧消弭不少。据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时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他表示,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现有储备粮为1.5亿吨到2亿吨,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食价格一头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头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稳定化肥市场价格等问题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将采取措施,“使市场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既不大涨,也不大落”。但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最终还得靠市场。这就得通过各种措施鼓励粮食生产,提高市场供应水平;同时必须认识到,控制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物价水平,也是稳定粮价的有效手段。围绕农民的减负增收问题,近年来中央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不仅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千百年来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农业税赋,还相继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农机作业环节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提高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仅靠利用“惠农”政策对农民直接补助还是远远不够的。
说到底要提高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还是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他们才愿意种植粮食。如果种粮食不赚钱,甚至亏钱,农民不肯种,那么粮食安全也是梦幻泡影。粮食供给状况,从来都是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息息相关。要想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得让农民赚钱。
保证农民种田得利要做的事很多,在深化改革上也有许多文章可做。例如,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生产规模过小,生产效益就难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很难,甚至只能原地踏步。
实现规模经营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单个农户天然地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个人力量分散,面对飞涨的农资价格无能为力,而到了农产品销售的时候,单个农户同样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农资涨价,单打独斗的农户受损害;粮价涨价,单打独斗的农户依然无法获益。农民联合起来,发展农民合作社显然是一条值得选择的道路。统一购买农资并联系销售渠道,既可降低成本,还可减去不少流通环节,提高农民收入。据新华社报道,江苏省沭阳县高墟镇的“大米合作社”已经验证了这个观点,这个上联市场、中联企业、下联农户,被誉为富民兴农“立交桥”的合作社,当年就吸纳了12家稻米加工企业的30多位股东、60多名经纪人和100多户种田大户为社员。合作社成立一年来,在贷款扶持企业生产、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组团参与市场营销、提供物美价廉农资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入社农民手中的稻谷平均要比邻县高出每公斤0.12元左右,入社农民李中说,“有了大米合作社,我种40亩无公害水稻,比邻县亲戚家的同样面积的水稻多卖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