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以浙东名茶市场为原型筹建的“中国茶市”在浙江新昌正式开业。作为产区市场,新昌以“政府办市场”区别于其他省市,实行“关门管理”、“轻税薄赋”,这次又率先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共同筹建“中国国际茶叶拍卖市场”。同时,与台湾天福集团签约,协议在天福集团800余家连锁专卖店设立“大佛龙井”专柜。
据茶市开发商俞晓刚介绍,“中国茶市”总建设用地面积230亩,可建商铺1500间,交易摊位800多个。茶市5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可容纳近500间商铺已于2008年2月完工,3月1日开始试营业,进驻企业达400余家。截至目前,该市场日均交易人数已达1万余人,日交易量突破8万公斤。
茶市1010号商铺的林特茶厂厂长袁灿夫告诉记者,他以36万元买下了现在的铺位,作为浙东名茶市场的老商户迁进新址,他有1500元/平方米的优惠。说到搬迁前后的变化,他介绍说:“新商铺的形象比在旧市场好多了,茶叶包装也由名茶协会统一制作,经营种类从单一的龙井茶变成现在以大佛龙井为主的多种绿茶综合经营。”在销售旺季,该商铺日平均售茶量约为400公斤,预计今年可以获得纯利润20万元。
俞晓刚表示,“中国国际茶叶拍卖交易市场”是二期工程建设的重点,5月开始筹备。作为国内首个茶叶拍卖市场的筹建者,双方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出了目前出口贸易中的 “低位竞争”问题,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霍建国表示,目前茶叶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多头出口,相互压价,导致茶叶出口均价逐年下降。俞晓刚也指出,目前产区采取的小门市现货交易与国际市场相比比较落后,虽然灵活,但交易成本高,容易造成中间盘剥。基于这样的共识,双方确立了拍卖市场的筹建计划。
霍建国介绍说,目前通过拍卖交易的茶叶占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的70%左右,拍卖是世界茶叶贸易的主要趋势,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茶叶主产国均拥有茶叶拍卖市场。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秘书长蔡军也指出:“贸易方式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茶叶拍卖市场刻不容缓。”他表示,建立拍卖市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茶叶供销不畅的问题,推动我国茶叶贸易方式尽快与国际接轨,规范我国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保证买卖双方商品、货款安全。特别是将提升我国茶叶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增强我国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对于拍卖市场建设的具体实施,蔡军介绍说,今年双方将向政府主管部门完成各项申报、审批事项及编定《中国国际茶叶拍卖市场管理规定》等文本,得到批复后,采取政府支持、行业管理、企业经营的模式,在完善市场拍卖交易制度的同时,实行远程交易、信用交易、网络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
新昌县县长温暖介绍说,该县具备良好的茶叶产业基础。以新昌县为核心的周边市县,已有茶园面积100万亩,加工出口企业300余家,年出口绿茶达到12万吨。同时,作为国际拍卖交易市场的必备条件,新昌5公里半径范围内已有2家五星级酒店,并具备10万平方米的仓储容量。温暖表示,经过3-5年的建设,山城新昌将拥有中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中国首家国际茶叶拍卖交易中心和遍布全国的“大佛龙井”专柜。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绍兴市副市长谢卫星等浙江省、市领导出席了开业庆典。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霍建国、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沈才土、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毛志方、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副局长毛祖法先后在同期举行的中国国际茶叶市场发展论坛上就茶叶市场发展进行了讨论,针对茶叶生产“单产低”、“用工难”制约市场发展问题的解决阐述了各自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