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4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场伤及棉农的银企纷争
——山西省供销社棉麻系统2007年未获农发行贷款的调查
本报记者 计慧

  是企业就要追求利益,讲求利益最大化。然而,将经济活动放在整个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中考量,企业以及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又确实是无法回避的课题。中国的棉农希望自己挥洒出的辛勤汗水,能转化为沉甸甸的收获。但缺少了有社会责任感的棉花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鼎力扶持,希望只能变为失望。中新社发 仇稳山 摄 (cnsphoto供图)

  编者按:资金就如企业的“血液”,如果没有了资金,企业将因断“血”而亡。山西供销社棉麻系统主要依靠农发行资金从事棉花收购,2007年因未获农发行资金支持而全面停收。对此,棉农、棉花企业、农发行各有各的说法。本报记者赶赴一线对事件做了认真、深入的调查,力求全面客观反映事实真相,并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高显镇的郭七斤既是棉农又是棉花经纪人,2007棉花年度自己地里产的加上从棉农手里收来的籽棉将近100万斤,这些籽棉在去年的10月底就全部卖给了轧花厂。但令老郭困惑的是,当地正规的大轧花厂为什么忽然就不收棉花了?“在市场上收购的都是些没证的小厂子,随意压级压价,价格也不稳定。但市场上就只有他们在收,你不卖给他们又没办法,棉农吃了大苦头。市场全乱套了,以后还怎么干啊?!”

  老郭最想问问的是:正规的大轧花厂今年还收不收棉花 ?如果他们还不收的话,他就要考虑减少种植面积,到了新棉上市的时候也不会像去年那样从乡亲们那里大量收购棉花了。

  带着老郭的问题,记者对当地大型的棉花企业和所属收购站进行走访调查,却得知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2007年度山西省供销社棉麻系统全线陷入困境,许多企业斤两未收——原因是资金告急!

  据了解,2007年,农发行未对山西省供销社棉花企业发放收购贷款,致使山西省供销社棉花系统靠自筹资金仅收购新棉7000吨,与山西棉花总产量12万吨、往年全系统5万余吨的收购量相去甚远。毫无疑问,如果2008棉花年度山西省供销社棉花系统的收购资金仍无着落,那么不仅整个山西棉花系统将在短时间内迅速倒下,而且棉农的切身利益必然无法得到保障。

  银行停贷   企业繁华成过往

  山西省虽然不是全国棉花的主产区,但晋南地区却是全国籽棉上市最早的地区,所以,晋南棉花行情已成为全国籽棉收购价格的“风向标”。在全国棉花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山西省供销社棉花企业一直是山西省棉花流通市场上的主力军,收购量达到当地棉花总产量的60%-70%,基本上决定着“风向标”的方向。多年来,山西省供销社棉花企业每年的收购资金都由农发行提供,银企两家的合作一直很好。可是,2007年农发行却骤然停止发放贷款,整个山西省供销社棉花企业未得到分文贷款!

  这是为什么呢?

  山西省棉麻公司运城分公司和临汾棉麻实业中心是山西省棉麻系统在晋南主产区的两大收购经营企业。记者3月14日上午来到运城分公司时,看到整个办公大楼空空如也,冷冷清清,偶见一位清洁工在清扫楼道,维持着办公场所必要的整洁,显然这里已经没有几人上班了。临汾棉麻实业中心的办公楼里倒是很热闹,员工们都在二楼忙着搬东西、腾房子。记者一打听,原来是中心准备开源节流,把一楼、三楼、四楼(共四层)已经全部租出去了。该企业贷款600万元新上了全省棉麻公司系统第一台400型打包机, 也因没有资金收购加工一直闲置。

  2007年夏天,上一棉花年度赚得900多万元利润的临汾棉麻实业中心总经理张宝明还踌躇满志地向记者描述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如今不到一年时间,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张宝明语气充满焦虑:“棉花收购成本很大,每年都靠农发行的政策性贷款进行收购,可以说农发行的资金就是企业存活的‘血液’。可2007年农发行棉花收购贷款分文未贷!上年,我们已按农发行的规定还清了所有贷款及利息,实现了‘双结零’。按规定,‘双结零’后农发行就发贷款。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农发行却骤然间停止了发款,这如同突然断绝了企业的‘血液’,企业的经营一下子陷入僵局。” 张宝明说,虽然他经过多方努力,数度交涉,但终是一文钱没拿到。不经营自然无效益,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现在只能是以房租养人员。

  运城分公司总经理史永峰是山西省棉花系统公认的儒商,其人的书法作品在当地颇有名气。就是这样一位气定神闲的儒商,在谈起企业目前的生存状况时也是焦虑万分。该公司2007年度同样未能从农发行拿到一分钱贷款。无奈之下,企业放弃收购,员工放假回家。

  受波及的还不仅是运城、临汾这两家供销社棉麻系统所属企业。记者了解到,2007年山西全省范围内几乎所有的供销社棉花企业都未取得农发行的贷款支持。这一事实记者也在山西省棉麻公司总经理裴长林那里得到了证实。2008年农发行能否恢复向山西供销社棉麻系统发放贷款,这依然是个未知数。

  记者得知,长期以来,山西农发行和棉花企业的合作一直很好,临汾当地的农发行每年都向临汾棉麻实业中心发放新棉收购贷款1亿多元,而运城当地的农发行向运城分公司发放贷款额度更是高达2亿多元。有如此良好的基础,为何银企之间的合作竟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了呢?

  企业未改制阻碍银企合作?

  “这两年我们和农发行合作一直比较好,我们企业按时实现‘双结零’,农发行则及时发放收购贷款。”张宝明说,“去年突然停止发放贷款,我曾反思过造成这种现象的自身原因,也曾与农发行进行过多次沟通。” 

  张宝明说,农发行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有三个原因:一是供销社棉花企业历史包袱重,存在不少不良贷款。“但这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纺织厂拖欠棉花企业很多货款,全省合计达几亿元之多,导致这部分货款至今也还不了农发行。但这不是因为企业自身经营不善所导致的,历史留下来的问题不应该让我们来承担责任”。二是2003年生产年度,国家宏观调控导致市场大起大落,对棉花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贷款的归还。三是整个山西省供销社棉花企业至今未改制,而农发行贷款条件中的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必须完成改制。

  史永峰同样认为,整个系统的棉花企业未进行改制是阻碍银企合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农发行因何在2007年突然细究起企业改制问题来了?是缘于当年农发行总行的一个通知。2007年10月,农发行总行下发了《关于做好2007棉花年度收购信贷工作的意见》,把棉花收购贷款列为准政策性贷款进行管理,首次明确提出农发行贷款发放的总原则是“保收购,不保企业”。这就意味着农发行贷款发放的对象不再仅仅以供销社棉麻系统为主,而是向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棉花流通企业、产业龙头企业、收购加工一体的棉花深加工企业。基于2007年“保收购,不保企业”这个总原则,当地农发行向运城分公司提出了企业改制问题。依据农发行相关规定,未改制的企业申报贷款资格必须上报到总行审批。

  据史永峰介绍,运城的一些棉花企业没有实现“双结零”也是农发行不给予贷款的原因之一。去年运城地区有9000多万元的棉花收购贷款不能按时归还农发行,这些拖欠的贷款大部分来自绛县、夏县等地的个体棉花企业,运城地区因此上了农发行的“黑名单”。这种现象使农发行对整个山西的棉花企业产生了不信任心理,导致像运城分公司这样按时实现“双结零”的企业也被农发行“一刀切”到了贷款范围外。

  史永峰同时还提到了一个原因——老商品棉短库问题。

  2007年7月-8月,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持价格平稳运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决定,以公开竞卖方式轮换部分国家储备棉投放市场。

  山西储备库的老商品棉在那一轮竞卖中出库,但之后农发行在核对各项款项后认为,轮储涉及到的山西储备库老商品棉出现较大短缺,农发行资金无法全额回收。

  有知情者告诉记者,导致银企纷争的原因很多,不过,老商品棉短库才是农发行突然对山西供销社棉花企业停止贷款的“导火索”。

  老商品棉引发银企矛盾?

  细读农发行2007年发布的各个关于棉花贷款发放的通知,不难发现,2007年7月农发行总行还下发了一个题为《关于做好2007年度棉花收购贷款资格认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2007年度棉花收购贷款资格认定的范围包括:供销社棉花企业(含供销社控股的棉花企业)、农业部门所属的良种棉加工企业、改制后延续或承担农发行贷款债务的棉花企业、国有农场所属的棉花企业、收购加工一体的棉花深加工企业、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他棉花购销企业。供销社棉花企业在该通知中名列首位。

  实际上,记者在2007年新棉上市前的八九月份与山西的几家供销社棉花企业负责人进行电话联系时,他们也透露正在与当地农发行办理贷款相关事宜,并且进展顺利,当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些棉花企业2007年的贷款会在两三个月后被取消。

  经过走访记者得知,运城分公司确实存在老商品棉短库问题,而由于财政不能及时补贴老商品棉差额部分等客观问题,临汾棉麻实业中心也存在不能全额归还农发行老商品棉贷款的问题。

  史永峰并不否认运城分公司老商品棉短库的事实,但他认为短库是不得已造成的。与史永峰一起接受采访的公司曹副经理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正式员工就达300多人,企业人员多负担重。而国家本来应该每年给付企业一次的老商品棉保管费,从1999年开始一直不能给付,一直拖到去年棉花全部出库后才给付。这之间十几年的时间里,企业只能依靠出售老商品棉来支付看管老商品棉所造成的包括消防、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等在内的必要开支。老商品棉短库的另一个原因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调拨所形成。

  临汾棉麻实业中心下属站(库)并未出现短库现象,用张宝明的话说是“咱一包都不短人家的。”那么,一包棉花都不短,为什么还不能全额归还农发行的老商品棉贷款呢?据张宝明介绍,老商品棉竞拍后企业应该归还农发行的款项由老商品棉竞拍货款、老商品棉帐面成本价与竞拍价之间形成的差额(由于存放时间较长和计划经济时期收购时价格较高,老商品棉卖出的价格要低于收购价格,这部分差额由财政补贴给农发行)和农发行贷款利息(这部分也是由财政直接补贴给农发行)三部分组成。目前,老商品棉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竞卖所得的货款已经直接打入农发行的账户,但关于财政应该负担的差额和利息部分,直到现在企业和农发行都未收到补贴,这是形成企业无法全额归还农发行老商品棉贷款的主要原因。张宝明说,如果财政把这部分资金及时补贴给农发行,则临汾棉麻实业中心所欠农发行的老商品棉款项是能够归还的。

  运城分公司在老商品棉短库的同时,也存在和临汾棉麻实业中心同样的问题。两个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2007年底,他们与山西省棉麻公司的相关领导前往北京农发行总行就此事进行交涉,希望双方能平心静气地把这笔账算清楚,究竟财政应该补多少差额和利息,企业还应该负担多少等。但截止到目前,此事仍毫无进展。

  农发行:新放贷结构能解决棉农销售问题

  据山西省农发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1月30日,该行累计认定29户棉花购销企业的贷款资格,并向这些企业发放棉花收购贷款4.08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60.5万担。其中对棉纺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55亿元,收购皮棉39.9万担,对棉花流通企业发放贷款1.53亿元,收购棉花20.6万担。

  针对2007年度不给供销系统棉花企业发放贷款的原因以及企业提出的疑问,山西省农发行信贷处处长张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张平说,不发放贷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企业诚信度不高。2006棉花年度,山西棉麻系统1.2亿元农发行棉花收购贷款未归还,而2003年到现在的欠款总额更是高达四五亿元,整个山西棉麻系统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1999年开始,农发行贷款资金风险自担,山西棉麻系统目前这种信用状况农发行根本不敢放贷。二是企业没有进行改制。张平拿运城直属库举例,运城直属库共有员工200人,按一个人一年支出10000元计算,200人一年就得200万元,再加上办公等费用200万元,一个直属库每年只这两项费用就需要400万元。而棉花销售周期长,存放八九个月才能完全出手,存放一个月棉花每吨需要支付农发行利息70元,再加上近两年棉花利润低,按每吨赚500元计算,赚的钱刚好够支付利息。基于这种现状,就出现企业挤占农发行资金来维持企业日常开支的现象,“银行的资金不是用来给你发工资的”。据介绍,目前全国只有山西、陕西的棉麻系统未改制。三是短缺老商品棉。张平说,农发行在供销系统棉花企业中存放的老商品棉总共是5万吨,但去年8月份国家拍卖老商品棉的时候,检查库存只剩下了4万吨,少了整整1万吨的老商品棉,这部分老商品棉收购价格是15600元/吨,那么就相当于农发行出现了1.56亿元的资金亏空,这部分亏空是需要农发行自身来消化,财政不可能补贴。而棉花企业提出的财政需要补贴的剩余4万吨老商品棉买卖差额,财政确实还没补贴到位,但这不是农发行关注的焦点。

      张平告诉记者,供销系统棉花企业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信用问题,是否已经改制都在其次。他说,去年其实农发行给山西棉麻系统的一家企业发放了贷款,总额是400万元,这家企业也没进行改制,但是山西棉麻系统唯一一家不欠农发行贷款的企业,农发行根据其信用度按规定发放了贷款。

      据张平介绍,山西现在有资质的棉花加工企业有100家,没资质的有三四百家,而山西省棉花每年的产量仅180万担左右,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目前山西省的棉花加工企业需要压缩,而不是扩充。在这种形势下,农发行认为山西棉麻系统的经营和信用都不能达到其放贷要求,也不再能起到收购主渠道的作用,开始把资金转向一些经营良好的民营企业,而这样的放贷结构和四五亿元的贷款发放额度,完全能够解决晋南当地棉农的棉花销售问题。我们的原则是保收购不保企业。

      从2003年后,山西棉麻系统就存在不归还贷款的问题,那为什么2007年才突然停止发放贷款呢,也许张平不经意的一句话能道出个中缘由:“2007年前我们还有老商品棉在他们库里放着,我们不放贷害怕他们偷卖老商品棉。8月份老商品棉全部出库了,我们也就好处理了。”

  双方矛盾波及棉农利益

      山西棉麻系统与农发行之间的矛盾,对棉农的影响,其实在去年新棉收购后就显现出来了。去年10月份,临猗县嵋阳镇东祁村村委会、村民陈文龙、张焕收就曾在给《山西经济日报》的信件中称,“自新棉上市以来,运城市国有棉花加工企业,没有一家收购棉农的棉花,一些小作坊抢着收购棉花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压级压价。棉农们反映,今年不仅减了产还卖不上个好价钱。”

      郭七斤告诉记者,这两位村民所说的情况在晋南普遍存在,“小厂子收棉花不仅压级压价,而且不管棉花是好是坏,都是一个价格,不分等分级。这不仅影响我们棉农的收益,也把不少好棉花‘白瞎’了。” 郭七斤说,“去年棉花大面积上市的时候,运城那边的小作坊来临汾收籽棉,连那从没晒过太阳手摸着都还精湿的棉花都要,我听说他们回去和好花掺在一起加工,然后就直接卖给纺织厂了。”

      在记者走访运城分公司的时候,在公司大楼里碰到了永济河东棉花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周永胜,他是前来和史永峰商谈让运城分公司领办合作社的事情的,史永峰苦于资金匮乏表示无能为力,周永胜也备感无助和遗憾。“你是北京来的记者,你往上面反映反映,给运城公司放点贷款吧,他们一旦垮了,我们棉农心里就不塌实了,我们合作社还指望着和公司合作呢,其他的小作坊我们也不信任,你就当是帮帮我们棉农了。” 周永胜满脸都是感谢和期盼地对记者说。

      运城市盐湖区棉农侯国政、左红敬也都告诉记者,他们的棉花大部分都卖给了私人小作坊,普遍存在棉花不分等级、混乱收购等问题。

      运城棉麻分公司职工反映,由于农发行2007年没有给供销社棉花企业发放贷款,主营渠道不畅,致使运城市棉花市场任由棉贩子、个体无证企业大肆压价收购,乱收超水棉。

  能否化解前嫌是个未知数

      据了解,农发行大面积停止给某个区域的供销社棉麻系统发放贷款,在山西以外的其他地区还未有先例。运城分公司和临汾棉麻实业中心的两位负责人以及周边一些供销社棉花企业的负责人都纷纷表示,以往农发行对供销社棉花企业还是很支持的,双方合作得非常好,作为企业,本着积极的态度,热切希望通过实际行动解决问题并继续与农发行合作下去。

      张平说,企业的心情他们也可以理解,如果今年棉麻系统有改制比较好的企业,他们也愿意继续合作。

      3月18日,山西省棉麻系统召开了全省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关于企业改制让下属各家公司出台办法,因企制宜,报省社批准后实施。但企业反映,企业改制基本上年年提,但年年都没有进行实质性实施,希望这次能落到实处,再不改制,企业就只能等死。

      山西省供销社主任王俊辰认为,出现这种局面,供销社棉麻系统与农发行双方都有责任,而在没有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供销社的企业进行自身改革困难很大。山西省社目前也正在积极调查、协调这个问题,但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同时他认为,2008年农发行很有可能继续严格控制供销社棉花企业的贷款发放。

      据了解,目前,山西省棉麻系统只有临汾棉麻实业中心一家的职工还在上班,其他企业职工全部放假。只有经理“留守”。

      银企的这场纷争不仅山西省供销社棉花企业正面临着“灭顶之灾”,更值得关注的是,山西的棉农也被殃及,无奈无助地牺牲着自己的利益。

      业内人士认为,山西省供销社棉麻系统与农发行的这场纷争表象上看起来贷款是焦点,但实际上暴露了双方当前在体制管理上存在的弊病。棉麻系统固守旧有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迟迟不进行体制改革,导致企业包袱越背越重,问题越积越多,在2007年终于不堪重负,在老商品棉出库作用下一一暴露并集中爆发出来。而农发行面对棉麻系统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停止发放贷款在情理之中,但农发行对老商品棉库存和贷款风险的监管不力也是银行方面不能回避的问题。农发行如此突然、彻底地停止资金支持,导致企业无力落实棉花收购任务,从而伤及广大棉农的利益,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结果。银企两家应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协商解决好目前的种种问题,给当地的棉农多一个卖棉渠道的选择。

      2008年的棉花春播已经开始,山西的棉农又开始了新一季的辛勤耕耘,“我们棉农没太多的想法,只求好花能卖个好价钱”,这是周永胜的心里话,也是山西广大棉农共同的心愿。棉农希望,银、企、农三方能在2008年有一个良好的合作互利环境,山西棉花产业能够健康向前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