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退股渐多”拷问农信社股权结构

本报记者 孙思磊 通讯员 陈曾明

  谈到2003年以来的农信社改革,很多基层农信社职工对信用社你追我赶地“增资扩股”记忆深刻。为了迈过央行设定的资本充足率的门槛,获取票据兑付的“免费午餐”,很多农信社把“增资扩股”演化为改革的唯一内容。

  时至今日,对于很多成功“赴宴”的农信社而言,不择手段地扩股给股本金稳定带来的隐患,成为笼罩在农信社头上的一片阴云。种种迹象表明,农信社正在面临着社员大量集中退股的威胁。

  “退股”现象愈演愈烈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农信社入股社员大规模退股的消息时有耳闻。

  日前,来自人民银行某市中心支行的一份调研报告披露,2007年6月,河南某县农村信用联社票据兑付后,要求退股的人数逐渐增多。2008年初,该联社正式受理退股申请,办理资格股退股手续。到2008年3月初,该联社已累计退股4712笔,金额1320万元,占2007年末资格股总额的17.7%。

  上述人行某中心支行在报告中警示,由于退股人数多、退股金额大、速度快、潜在退股人员多,给农信社经营管理造成的冲击有逐步放大的可能,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种社员集中退股的现象,并非仅在河南存在,而是各地农信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信社共同面临的难题。一份对辽宁宽甸农村信用联社的调研报告称,该联社2004年11月份募集的新股本,到2007年末期限已满,已有相当部分资格股股东提出退股申请。据该联社2008年1月调查掌握,约持有10%股本金的股东已提出退股申请,股本金将下降近2000万元。

  四川某县联社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该联社约25%资格股股东已提出退股申请,金额达1250万元。

  越来越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刚刚“闯关”成功,获得央行专项票据兑付资金的农信社而言,正在品尝着曾经热衷于“增资扩股”带来的苦涩。日渐增长的退股趋势,也成为农信社改革能否稳步推进的一次考验。

  “退股”缘何而起

  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繁荣,股权的概念成为人们热捧的投资方式。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投资方式,农信社股权为何不被珍惜呢?

  某市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从三方面分析了农信社出现大规模社员退股的原因。

  首先,金额小、收益低、入股期长是引发退股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银监会相关规定:“当年亏损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得对社员(股东)分配红利;当年盈利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未全部弥补历年亏损挂账或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规定要求前,应严格限制分红比例。”严格的分红限制规定,使得农信社分红率普遍较低。

  据了解,自2004年河南某县农信社增资扩股以来,已经历了三次分红,平均分红率分别为2.86%、3.14%、4.63%,虽呈持续上升态势并均高于当年年初的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但由于入股信用社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且持股年限要求较长,资金流动性差,退股手续又相对复杂,现有的分红率并无太大吸引力。同时自2006年起,人民银行持续调高储蓄存款利率,目前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已达4.14%,与信用社的股金分红率相差无几,持股农信社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

  其次,投资渠道的增加、资本市场的高收益以及民间借贷的活跃是引发退股的又一原因。一些信用社入股社员申请退股变现后迅速投向其他投资渠道以谋取高收益。

  增资扩股时地方政府的不当行为又是导致期满退股的一个关键原因。为达到改革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改革初期,许多地区的地方政府通过下文件、分任务等行政手段将增资扩股任务分摊到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及企业等,行政人员、教师及企业职工成为信用社入股的主体。这些人员绝大部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入股,并非自愿,持股期满后便纷纷要求退股。

  “退股”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对于农信社出现的入股社员大量退股的现象,专家表示了担忧,“社员大规模退股,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很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不仅会制约农信社的改革发展速度,还将削弱农信社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人行焦作中心支行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警示:大量退股导致农信社股本金减少,资本充足率下降,抗风险能力下降。如不能有效扭转退股潮,将不可避免地影响股本金稳定。其次是削弱了农信社的信贷支农力度。目前正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农村信贷资金需求的旺季,但由于农信社大量退股,导致贷款增加速度放慢,使农村资金短缺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第三是影响了农信社的信誉。由于退股人员较多,  涉及面广,会对尚未退股的社员造成负面效应,极易诱发跟风效应,出现大面积退股,导致社会各界对农信社产生各种猜测,不利于农信社进一步增资扩股。

  优化股权结构是关键

  股份制改革是农信社改革的重要内容,稳定股金不仅是巩固农村金融改革的需要,也是增强农信社支农实力、促进农信社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

  一位长期从事农村金融研究的专家表示,“对于农信社社员退股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应积极研究对策、谨慎对待,不可采取强硬措施剥夺社员退股的权利。”

  “应通过宣传引导,让社员股东了解农信社在改革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不断提高的盈利能力,宣传入股信用社的分红前景以及可得到的优惠服务,加强有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增强入股社员的持股信心。同时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入股社员披露农信社的年度经营情况,增强入股社员的股东意识。”

  “农信社应从社员的退股事件中,反思自身的股权结构。要积极改变以往户数多、金额零散、股权分散的情况,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实现入股社员的多元化。在动员辖内有经济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以及私营业主入股的同时,积极引导大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入股,改善入股社员结构单一的局面,建立股本金的长效稳定机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