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实现自身发展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双赢”,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农信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挑战与机遇并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和农信社的信贷支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信社面临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作为当前农村领域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农信社承担着支农发展的重任,是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主力军”;另一方面,面对市场,服务于农业、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信贷需求,农信社又面临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等的激烈竞争。
新农村建设赋予农信社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首先,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方针为农信社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即将破茧开局,必将为农信社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农信社试点改革取得阶段性结果,政策扶植效果明显。新的管理与监督体制已经形成,农信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金融支农力度加大。
同时,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农信社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面临农业银行重回农村市场,着力打造县域特色零售银行的挑战。由于农业银行的大城市发展战略遭到了其他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的“堵截和围攻”。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有从城市开始悄然向农村转变的可能,而农业银行争夺的客户大多是当地农信社积极攻关的优质客户,也是农信社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农业银行把经营的目光也转向农村市场最优质的客户资源,将不可避免地与农信社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政策性银行悄然“转型”与农信社竞争合作关系并存。政策性银行扶持的重点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它们基本处于县域农村市场范围之内,以往不少都是当地农信社多年扶持的黄金客户,这直接导农信社部分县域中小企业优质客户的流失。三是邮政储蓄银行浮出水面,蓄势待发蚕食农信社市场。随着2005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组建邮政储蓄银行终于浮出水面,农信社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邮政储蓄的严重冲击,小额信贷产品将会首当其冲受到挑战。四是民间借贷开始“正名”运动。长期处于“地下、非正规”状态的民间金融,目前正在作为新型的金融组织被纳入金融市场主体序列,小额信贷组织由非政府行为转为由人民银行主导的“正名”运动,已经拉开帷幕,草根金融发展势头不可忽视。
以创新和发展应对挑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信用社不但要直面挑战和机遇,积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作用,更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理清思路,找准工作着力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产品创新和服务开拓步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一是农信社应继续发挥信贷导向作用,支持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以信贷政策为导向,大力支持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环保事业和农家乐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庄等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及特色农业;二是创新信贷担保方式,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对那些经营效益好、适销对路,但是临时资金周转有困难的农村中小企业,可以探索用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款作抵押发放贷款,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增加农村信用社服务的科技投入,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推出银行卡,逐步实现全国联网,畅通结算渠道;积极开办代收、代付、代理等中间业务和网上银行等;开办支农金融超市,推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操作,让更多的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各类金融服务,完善服务功能。
二、在提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牌的基础上,试办大额农业信贷,为农村发展新产业提供长效金融服务。农户小额信贷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的重要资金支撑,农信社要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每年增长20%以上,并扩展服务对象,由传统耕作养殖户向其他种养、加工、商运和从事各类产业经营的农户拓展,扩大农信社的支农服务范围。
此外,为了应对农村金融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农信社应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大额农业信贷业务,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与政府扶植产业化的政策互动,全面推广农户大额信贷,扩大大额农户信用贷款单户的授信额度,支持拥有区域资源优势、品种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产品物流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各类信用共同体,为培育农村新组织提供金融服务。一是基于培育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信社应当以信贷为纽带,积极培育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创新信用合作机制,把专业化发展中的利益各方组织起来,形成信用共同体,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二是积极支持成立各种基金组织,在产业集群发育的农村地区,积极促成“会员制、封闭型、小额度、非盈利”担保基金组织的成立,通过各种基金组织发挥其担保基金的乘数效应,实现农村信贷资金运行的良性循环。三是培育、催生各类协会组织。在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畜禽养殖基地等密集区域,引导业主组成各类专业协会,借助协会的力量,成立各种专业担保基金,形成行业集群担保机制,农信社发放担保贷款,加快集约化、市场化步伐。
四、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增强农民诚信意识。农信社应深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为塑造农村新风貌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力度,把农村信用社作为创建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积极探索削减高息减债、清收债权还债、结对抵冲销债、划转债务降债、盘活资产还债和发展集体经济化债等有效途径和办法,积极稳妥地化解农户及村级债务,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开创政府、信用社、农民“三赢”的良好发展局面。(作者单位:江西吉安吉州区信用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