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家政”走俏农村
阳春三月,在河北任县西固城乡东固城村农民宋大祥的苹果园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十几名农民正在忙碌着给果树施肥浇水。“农业家政服务队不但来得及时,而且技术好,活儿干得漂亮,现在再急的活,也不用担心错过农时了。”宋大祥站在果园中,看着今年的果树管理及时,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宋大祥是当地苹果种植大户,种植多种优质苹果200多亩。这些天急需用人,如果错过农时,将直接影响果树的长势,收益将大大减少。于是他联系了村里的“农业家政”服务队,这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任县一些农民自发成立了“农业家政”服务队,到缺劳力、缺技术的农户家中承揽农活。他们采取钟点工、季节工或按劳计酬的方式为急需帮助的农户提供施肥、除草、技术管理等各种服务,灵活机动,极大地缓解了当地农民在农忙时节人手缺的状况。该县大屯乡大北张村委会通过深入走访农户,成立了大北张村“农业家政”服务队,他们在对服务队员加强各种农技培训的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4万元购置了劳动工具和车辆。该村“农业家政”服务队成立以来,不但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还积极疏通企业用工信息,免费为村民提供招租、招聘、招工信息,深得当地农民欢迎。该村村民刘秀山是较早加入“农业家政”队伍的一位农民汉子,他说:“俺有一身的力气和种地的经验,却只种了3亩多地,自从加入了‘农业家政’后,感到自己真的找了条挣钱的好门路。”
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000多农民从事各类农业家政服务,他们每年一般可在家门口务工7到8个月,既干好了自己的农活,也帮助了别人,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 (陈立军 王峰 王磊)
信息观察
让“农业保姆”更贴身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里打工,农忙时节缺少劳力成了农民最头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家政”应运而生。
什么是“农业家政”?“农业家政”就指农业的“保姆”,就是由乡镇政府、驻村指导员、农业协会或者农民牵头,将农村中留守的劳动力经过学习培训,按其技能所长组织成为“农业家政”服务队,为农村缺少劳动力和需要各种帮助的农户服务。他们提供的服务是一种有偿服务,其服务内容广泛,涵盖农业生产中农作物、蔬菜、林果、畜牧、农产品加工业的育苗、栽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服务形式有季节服务、种养等专业服务,有农产品销售门路的农民则提供信息和销售服务,还有各种锄草、收瓜、收玉米等钟点“农业家政”。
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茶叶种植大户游帮立,种植茶叶面积150多亩,不仅采摘、制作茶叶季节需要大量劳力,就是平时管理茶园也需要10多个劳力,因此,常年都有20多个“农业家政”在为他服务,最多时达100多人。而游帮立对管理茶园、制作茶叶又有一套绝门功夫,他又被20多家种植茶叶的茶农聘为“技术家政”,仅此一项,他每年收入达2万多元。冷集镇甘家庄村农民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山药种植技术,但是技术比较落后,山药收益不好。当地“农业家政”兴起以后,几家农户便联手聘请一名“技术家政”指导山药种植。两年时间过去了,他们的山药产量从过去的亩产15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效益翻了一番。
”农业家政”的发展越来越规范,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在“农业家政”上班的农民为方便“东家”干活,务工时都带有混凝土搅拌机、吊机、收割机、拖拉机、脱粒机等各种劳动工具,加快了“农业家政”的服务效率,提高了服务质量。
目前,在四川彭山县,至少有1.5万农民从事各类“农业家政服务”。他们一般一年可在家门口务工4至5个月,人均收入3000元。
“农业家政”出现,不仅给外出打工、缺少劳力的农民家庭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燃眉之急,而且“充实了农民自己的腰包”,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活动。他们解决了家中缺少劳力、没有技术、信息不灵的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还为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的转移和农村技术力量得到有效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农业家政”在三个方面达到了从事“农业家政”服务的农民和所服务对象之间的双赢。
一是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劳动力缺乏造成的难题。近年来,作为农业产业之一的劳务输出,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大量增加,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让许多农村劳动力进企业成了“上班族”,因此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劳动力不足凸显出的矛盾形成了巨大的需求空间,激活了农村的劳动力市场,这正给“农业家政”提供了广阔的服务平台。
二是“农业家政”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促进了市场经济对传统小农经济的渗透和改革。它通过让农民像城里人那样享受“钟点家政”、“技术家政”、“专业家政”、“信息家政”等有偿服务。
三是“农业家政”在服务操作中,有力地促进了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集中,盘活了农村土地存量资源,从而有利于在不断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中促使农民的生产经营纳入市场化模式运作的轨道,大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农业家政”还需进一步规范,政府除了引导和推动以外,更应该加强对家政人员的培训,使从事“农业家政”的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服务更加规范化,使得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得到最合理的搭配,从而发挥最佳的作用。(曲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