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已过不惑之年,在农信社工作了近二十年,是西北地区一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从事信贷管理的干部。
2006年底,银监会允许试点地区建立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纸文件打破了农村金融市场几十年的沉寂,同时也改变了老马的生活状态。
去年3月开始的梦想
“文件刚一出来,我就开始关注这件事,但是还没有下定决心,去年3月四川省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我就下决心要做成这件事。”
老马所说的“这件事”,就是他自己要办成一家村镇银行。
要想办一家村镇银行,并不像开一家公司那么简单,审批程序复杂、各种指标要求也很多,但最核心的两个要求达到了,也就有了相当大的胜算,一个是注册资金,另一个是找到愿意投资的银行。
在农信社工作多年,老马有一群企业界的朋友,这些小有成就的企业家对于投资银行非常感兴趣,所以资金几乎不成问题。银监会要求县级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而在谈话中,老马曾多次谈及,他们的村镇银行将达到几千万的注册资本。
而要达到第二个要求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银监会要求成立村镇银行必须由一家银行作为发起人,而且要求其控股比例最少达到20%。“与其开办村镇银行,不如直接设立分支机构,那样成本更低、风险更小。”这是业内人士对于村镇银行“难寻发起人”的原因分析。
这个难题同样也摆在了老马的面前。“我们已经委托西南财经大学一位教授帮助寻找银行,应该可以找到。”老马对这个问题倒并不担心。
记者之前曾了解到。这位老教授目前正在积极地帮助多家企业寻找村镇银行的发起银行,他的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了知名银行的高管,在金融界有着足够的人脉,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感到寻找发起银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投资村镇银行对很多银行而言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现在老马已经和省金融工作办公室的领导进行了接触和商讨,此外,他还要与省银监局的领导进行沟通,“其实,很多事我并不会直接出面,确切地说我是一个幕后总指挥。”老马告诉记者。
老马的“蓝图”
从老马决定办一家村镇银行开始,他就开始了繁忙而有序的准备工作,经常要利用节假日飞到北京获取最新的政策动向、结识业内专家学者,还要到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考察取经。
国家开发银行在成立村镇银行试点工作中表现积极,已在各地参与设立了多家村镇银行,但老马并不打算选择与国开行合作。“我们本来也想和国开行合作,但去甘肃金桥村镇银行了解情况后发现,国开行没有零售业务资格,也就没有现成的结算网络,金桥村镇银行需要借用当地农信社的结算网络,只能在农信社开户,很受制约,大客户很轻易地就被农信社抢走了。”老马说,他们和城市商业银行合作的可能性比较大。
“如果我们办村镇银行,业务的突破口就是面向专业合作社发放信用贷款。”老马说,他所在地区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专业合作组织也非常少,但他很看好专业合作组织未来的发展,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对分散的土地统一规划,将大大提高土地和生产工具的使用效率,节约劳动力,还能降低农信社的贷款风险。“没有合作社,村镇银行可以帮着农民建合作社,这样我们的贷款不再面向分散的农户,而是面向生产效率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合作社。”在说这番话时,为了让记者更清楚,老马随手拿起一张纸,画出田地,还边画边算,发展合作组织究竟可以节约多少土地和劳动力。
“除了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也是我们非常看好的客户群体,在全力保证这两类客户的贷款需求之后,我们还要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老马就,我们不能只想着解决“农民贷款难”,既要让农民贷得上,还要让农民还得起。帮着他们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真正富起来。
“农信社平时的工作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贷款周期就是一个最明显的问题。”老马说,贷款“春放秋收”是农信社延用了几十年的老办法,可农户各家种养殖品种各不相同,回款周期也是千差万别,农信社为了工作方便图省事,“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造成信贷资金的浪费和无效供给。“村镇银行就可以在这方面作文章,细分各类产业的回款周期,在每个客户最需要资金的时候放贷,在他们资金回笼时收贷,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降低风险,也让银行的资金供给变得非常及时。”
“利率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充分利用利率扛杆作用也是老马平时经常思考的,“现在很多农信社并不考虑这些,也喜欢搞‘一刀切’,如果我们的村镇银行开起来,我就根据客户不同信用程度,细分利率,如果还贷及时,第二年就能享受更低的利率,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对信用好的农户或合作社进行物质奖励。进而改善整个地区的信用环境。”
现在有不少企业热衷于投资村镇银行,很多不是对于投资银行感兴趣,而是为了套取关联贷款,对于记者的这个担心,老马有他自己的办法:“我不会让股权过于集中,不会只让几家企业持股,我们的村镇银行除了银行控股,还会有上千户的小股东。”
老马认为,国家应该像扶持农信社那样,给村镇银行也提供支农再贷款,免除村镇银行33%的所得税,如果国家真能免了所得税,我会把免收的税钱都用在公益事业上,让我们当地念不起书的孩子去念书,给那些孤寡老人发慰问金,这是做善事,也树立了企业形象。
“村镇银行办得好不好,不是看它一时的风光红火,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是扎根在农村,真正做好为农服务,否则必定不能长久。”老马说。
就是想做番事业
“我不是为了钱,为了权,以我现在的工作情况,可以赚更多的钱,也可以当更大的官。但我就是想做出一番事业。我已经40多岁了,早过了爱折腾的年龄,但为了这份事业,我想再折腾折腾。”老马说,他办村镇银行的事,上级领导们并不知道,他很清楚开一家村镇银行要冒很大风险,也是件很复杂的事,可能成功,也很可能失败,“如果失败了,我就继续在农信社好好地工作。”老马说。
“如果这事没办成,我还会努力工作,把我的这些想法在农信社的工作中实施,都是为农服务嘛。唯一的区别是,在农信社工作,是站在别人搭好的舞台上,这个角色怎么演最终还要听导演的,你的很多想法都要领导同意了才能施展,也有可能人家就不用你来演了。而在村镇银行工作,是站在自己搭的舞台上表演,可以尽情地发挥我的想法。”能拥有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舞台,是老马最大的梦想。
快 评
还有多少个“老马”
结识老马是在一次有关村镇银行发展的研讨会上,当时只有两家农信社的代表参会,记者当时问起老马参会的原因,由于并不熟识,老马并没有透露他自己要办村镇银行的想法。记者就误认为是老马所在的农信社有设立村镇银行的想法。
不想,老马正在为他自己的村镇银行梦想而努力着。而自从有了这个梦想,老马就没有什么节假日了,清明节的三天假期他也是在北京度过的。
在与老马的一席谈话过后,记者在想,放眼全国究竟还有多少个“老马”?老马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步入中年,在农信社工作多年,工作经验丰富,尤其精通信贷管理,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客户资源,位居管理层,有事业心,雄心勃勃,有胆有识。
农信社多年的软肋是“人才短缺”,而苦心经营、精心培养的一代中坚力量是否又将面临流失?当并不强大的村镇银行纷纷现身之后成长欲望强烈,其对人才的抢夺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成长手段。而谁又是最好的人才抢夺对象呢?除了农信社,还会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