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4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五个关系”

李广良 师青山 李喜河

  企业文化建设被誉为一场“静悄悄的企业革命”。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迫切要求农村信用社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与建设,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附加值,把智力和知识注入到企业发展和管理之中,以文化激活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推进农村信用社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几经变革,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时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继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地扬弃。农村信用社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艰苦奋斗思想、“背包下乡”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要发掘并系统地总结、继承老一辈信合人的光荣传统,使其上升到“文化”层次,形成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精神支柱之一。

  同时,要注重创新,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有生机活力的文化。农村信用社要紧密结合当前国家的农村金融政策,把现代金融的经营理念融入文化建设当中,找准市场定位,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服务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

  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营管理为中心,讲究经营之道,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脱离业务经营的文化是无本之木,没有文化的经营是无源之水。要有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农村信用社的目标规划和发展战略中,防止企业文化与经营实践成为“两张皮”。

  强化企业文化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与专业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形成内化与固化结合,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农村信用社的生存环境的变化,或经营战略的调整,要及时对企业文化加以变革。

  共性与个性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金融机构,企业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机构的外部环境构成企业的共性,内部环境构成企业的个性。要构建企业文化就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全省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统一的金融体系,应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企业文化指导机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企业宗旨、价值取向、企业愿景和制度规范,不能搞多元化,特别是行业标识、主要广告用语必须统一,不能各行其是,否则不利于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形象。

  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法人结构的多元化,各地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县级联社作为一级法人机构应在省联社总体目标理念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人员构成和地区特点,把内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比如:市区农村信用社要重点树立“零售银行”、“社区银行”品牌,偏远山区农村信用社可在打造“小额农户贷款”品牌上多下功夫。

  员工素质与企业形象

  如果把农信社的企业文化比作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那么员工素质就是它的内在气质,企业形象就是它的穿衣打扮,二者是互补的、统一的。

  一方面要注重员工内在素质的提高。要建立一种制度,营造一种氛围,加大职工培训力度,让员工与农信社事业同步成长,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培养员工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业务技术比赛、业务知识培训、把原来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在竞争中激发求生的渴望,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工作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信社外在形象的塑造,提高社会知名度。通过加强精品网点建设、倡导优质文明服务、做强大支农服务品牌、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等树立信用社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建设与落实

  企业文化不能仅仅是口头或书面讲讲而已,而要通过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积累形成,形成让他人可望而不能及的自身特色。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编制了精美、完整的企业文化手册,设计了漂亮、规范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却发现员工并不真正理解,也无法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真正的企业文化是在落实中实现的,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典型的中国式的农民,却用朴素的语言和实际的行动创建了自己“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带出一支强悍能打的部队。文化虽然意义深远、博大精深,但只有让员工能真实感受到,亲身体会到,才能上下同心,行动一致,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

  只能说不能做的企业文化是“空谈企业文化”,说的多做得少的企业文化是“跛脚企业文化”,能鲜明落到实处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