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6日,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正式成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也使得作为副院长的李中华近来忙得不可开交。接受记者采访、参加学术报告,李中华努力通过各种渠道让人们认识和了解合作社学院,也希望更多的人们接受理解合作思想和理念。
第一印象中,李中华是个性格内敛的人,具有典型知识分子的平和与儒雅,但如果让他说起合作社学院和自己研究的合作领域,他整个人就会呈现出另一面——语速加快、语言充满激情、表情富有活力。李中华现在除了担任合作社学院副院长外,还兼任该院执行院长,可身担重任的他今年刚38岁。
从日语翻译到合作经济执著者
1993年,李中华从日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农业厅做日语翻译,工作的缘故让他有机会去日本考察农业。“在日本考察时,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日本农协。那时感觉日本农协很发达,实行窗口式办公,组织严密、功能完善,服务领域涉及生产经营指导、合作医疗、合作信贷、物流、保险、教育等多个方面。我当时认为农协是日本的一个现代企业,也就是那个时候有了研究农协的念头。”
1998年,李中华自费赴日留学。“刚到日本时,我也有想学习经济、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想法,但遇到北海道大学的山田定市教授后就完全改变了。” 山田先生是日本研究合作社问题的著名学者,刚到日本时李中华常向他请教农协的问题。
李中华跟随山田定市教授读完硕士学位后,又师从日本弘前大学前副校长神田健策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用8年时间系统学习研究了合作经济理论。
“理论联系实践”与“中日经验结合”
求学期间,李中华注重实际调研。“在日本学习时理论实践结合紧密,山田先生、神田教授经常带我深入合作社去调研。我当时也和日本农协、消费合作社‘打成一片’,时常去拜访他们,体验学习他们的合作社经验。”“日本留学期间,我和国内的农民以及合作社一直保持很好的联系,我曾被辽宁的三个合作社聘为顾问和名誉理事长,并定期回国指导他们的工作。2004年,辽宁省经管总站还聘我为兼职副站长。”
李中华长期研究日本合作社问题,而现在从事中国合作社发展的探索研究,两者之间能够很好结合吗?当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李中华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实际国情,即使在中国大地上情况也会千差万别,在东部搞合作社和西部搞合作社肯定也不一样。如何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国外经验,这是我一直致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尽管中国和日本合作社发展的土壤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起点不同、发展条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我们现在都是搞‘合作社’。”
“只要是合作社就会有共通的东西,它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思维,以及出发点、目的都是一致的。特别是从理论基础看,我们和日本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合作社早期借鉴了中国很多传统儒家思想。而现代合作经济思想,它的基础则是欧文、马克思、列宁等人的理论和思想,在这一点上,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会借鉴学习得更好。”
“我要回国继续从事合作社研究”
李中华获得博士学位后,面临工作的抉择。“博士毕业后,我一直考虑是留在日本还是回国。想到自己学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应该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回报祖国,继续从事合作社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回国后可以选择更好的高校工作,为什么来到青岛农业大学执教呢?李中华说出了原因。“首先山东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山东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我觉得山东各方面良好的基础非常适合搞合作社研究。另外,山东是中国的农业大省,经济比较发达;但同时省内各地发展不同,沿海和胶东地区发展好一些,而内陆地区发展欠发达,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影子,有利于对不同条件下合作社进行研究。而且山东历史悠久,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我研究合作社思想很好的一个基地。”“山东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基础方面,合作社思想发展的理论源泉方面,再加上青岛农业大学领导对于合作社问题的重视,最终让我选择在山东工作。”
为合作社培养实用人才
李中华立足在山东从事合作社问题研究的想法,一开始就得到了青岛农业大学各级领导的支持。“2005年9月,我和学校探讨时提出,想建立一个团队,使得将来能有一批人从事合作社和合作经济的研究。得到学校领导肯定后,马上着手规划立项。2005年12月学校正式下文,同意在青岛农业大学建立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立足科研,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国际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去年,我们还主办了‘2007中国青岛合作经济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论坛’,搞得很成功。”
研究理论的同时,中心还举办一些针对合作社的培训。2007年年底,山东省政府主办了“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每年培训2500名农民,其中四分之一名额的培训任务由中心负责。“培训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农民学员,大家反映这个班很好,没白学,学后很开窍。培训班结束后,很多学员说没学够,能不能还来,最好定期组织大家上课。”“培训期间我们发现,上课的学员大家每个人起点不同、情况各异,我们中心的老师就想,一个班就能满足大家所有的需求显然不可能。这时,一些县市的农业部门、专业合作社向我们反映,是否能推荐一些熟悉合作社业务的学生到他们那里工作。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就想一个研究中心肯定不能完全承担这些需求,所以后来就有了成立合作社学院,培养合作社专业学生的想法。”
“对于合作社学院的成立,学校的力度很大,2007年10月提出合作社学院思路,2008年3月份正式成立。这一方面这是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政策的呼唤。”
李中华说,2008年9月份合作社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就要正式开学了,对于这批学生,他充满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