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4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席桂清的火龙果“红”了

本报记者 王琥

  从2007年年底开始,北京怀柔区雁栖镇的席桂清就特别忙,因为到她的火龙果基地参观学习种植技术的人络绎不绝。“唐山的一个乡镇书记带着几个村长来了,还有河北兴隆的几个人是自己搭伴过来的。”年近60岁的席桂清笑着说,“打电话过来咨询种植火龙果的人太多了,每天都是很晚了还有电话打进来。”尽管活计挺忙,席桂清还是尽量挤出时间去接待各地的参观者。

  席桂清的火龙果这样“红”,是因为火龙果属典型的热带植物,很难在北方栽种,但她愣是在北京栽种成功了;同时还改良了火龙果的品味,使其更符合北方消费者的口感。2007年她种植的火龙果经媒体报道后,各地群众纷纷前去学习取经。

  让火龙果红遍全国

  2008年正月十七,雁栖镇镇政府会议室热闹异常,席桂清为来自山东、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的48位农民现场讲授火龙果种植技术。“全国各地很多朋友都想和我学习栽种技术。我想,如果单把种植技术资料给他们带回去的话,别人也不一定会理解透彻,所以和老伴商量后,我们决定办几期培训班,给大伙集中讲课。”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席桂清在正月十七、十八,连续两天为赶来的农民进行授课。

  正月十七上午集中上课,下午进大棚实地学习;正月十八全天学习火龙果盆景的栽种、造型,席桂清把课程安排得紧凑而丰富。在当好老师的同时,她还提前为学员联系食宿实惠的旅店。“学员基本都是农民,大家大老远来,都不容易,所以尽量要给大伙减少开支。”学生积极肯学,老师耐心地教,上课的效果自然不错。“效果非常好,不过还是有点遗憾。在大棚里实践学习时,人太多了,站在后面的人看不清楚我在前面的技术示范。所以我现在就安排随到随学,有三五个学员我就开课。” 席桂清为了把班办好,每个环节都会“斤斤计较”。

  给学员细心安排食宿、无偿授课、6年心血写成的技术资料只是象征性地收点成本费,在外人眼中席桂清的作法似乎很难理解。“能够让喜欢火龙果的人通过种植它来勤劳致富,是我的一个心愿。这件事情我觉得值,因为在我60岁的时候,也算给社会作了点贡献。”席桂清的这番话或许能让我们真正理解她。

  “南果北种”经历曲折

  其实搞火龙果以前,席桂清在种植上面没有什么专长,是一个“门外汉”。80年代初,她在怀柔一个砖厂当会计, 1997年后还搞过水蛭、獭兔等的饲养。尽管养得不错,但是一直没有打开销路。1998年,她在调查中发现市场上火龙果前景不错,那时一斤就可以卖出四五十元的高价,但是当时南果北种的技术难度很高,她无从下手。到了2002年,席桂清又想起种植火龙果。这次,她说干就干,当年5月就忙活开来了。

  火龙果是南方水果,要正常生长就得保证较高温度,因此在北方就必须建温室大棚,于是席桂清开始租地建棚。最初选了一块地,破土动工一段时间后,席桂清才发现这块地土质不好而且不渗水,不适合种植火龙果。她只好再临时租棚,而且还得把一开始选的地恢复成原来的地貌。但临时大棚面积小,且保温条件不好,火龙果很容易受冻,她只好再换地方。地选好了,大棚也有了,接下来席桂清就开始从南方引种火龙果。2002年试种,经过两年多的生产摸索, 2004年7月火龙果开花了,但这花开得很不易。没有现成的经验技术,火龙果长枝条的阶段谁也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时,席桂清无意中发现一棵枝条断得比较多的火龙果开花也多,她才明白火龙果要进行枝条修剪才能促进生长结果。于是她就马上组织修剪枝条,终于花开得多了,果结得也多了。 

  火龙果开花结果了,还要保证产量,北方一亩地到底能种多少棵火龙果呢?席桂清向一些南方种植户打听,还去有关农业科研单位和学校咨询,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南方露天条件下一亩地一般种660棵火龙果,但北方能种植多少谁也说不准。“我当时就考虑,大棚的租金挺高的,如果按照660棵种植的话产量肯定上不去,所以我们当时一亩地就种了1700棵。”保量并不意味不保质,席桂清为了保证所有火龙果都能结果,每棵都只留了三、四个枝条,比南方露天地预留的枝条要少。这样虽然每亩1700棵看起来有点密,但由于每棵枝条少,达到了质和量兼顾的目的。

  席桂清还在以前主要施用鸡粪的基础上,加入了牛粪,通过两年的摸索,终于调成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酸甜味。“2007年北京市牛玉成副市长来怀柔品尝了我的火龙果,他说:‘这个酸甜的口味太好了!’”说到自己的火龙果得到牛副市长的肯定,席桂清很高兴。

  组建火龙果合作社

  2006年8月份,席桂清种植的火龙果由怀柔区林业局推荐,参加了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评选活动,获得一等奖,成为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专供水果,并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席桂清的火龙果“红”起来后,慕名前来大棚采摘的游客非常多,但棚里的火龙果相对少,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前一段,负责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水果供应的有关部门还专门给我打来电话,人家一次性就要上百吨的火龙果。火龙果本身是陆续下架的,就像西红柿一样,而且全怀柔区的种植面积也不过50亩,根本无法满足人家的需求。”席桂清一直在筹划着联系更多火龙果种植同行,组建专业合作社,来扩大生产的事情。

  对于专业合作社,席桂清一开始也不是很认可。她以前接触过很多协会,她起初觉得合作社可能和协会一样,作为带头人经常要付出多,回报少,甚至有时还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所以还犹豫过一段时间。后来经过怀柔区有关部门的介绍和自己的了解,席桂清开始对合作社有了新的认识,“协会是社团组织,侧重于服务,有利也不能分红,有时还会出现协会会员希望协会提供服务,但自身又不愿缴纳会费的矛盾,而合作社是大伙都入股,这样每个人都会关心合作社的事,有利也能分红。”

  席桂清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了,合作社的财务公开,制度也健全,有问题就按照制度去办,所以要争取把合作社办起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