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工程具有标志性意义。
53年前,原华东地质局 325 地质队在现在的安徽省淮北市打下被称为“淮北第一钻”的一眼钻井。现在,“淮北第一钻”已成为作为煤炭城市的淮北市建设发展的历史性标志。
53年后的今天,同样在淮北市,这里供销合作社却有几个可作为改革发展成就的历史性标志:
——3月21日,荣获安徽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考核先进市级社一等奖”;,
——1月30日,“淮北供销大厦”举行了竣工暨开业庆典;
——1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在淮北市政府任期目标考核中,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单位”,还获得了“市级文明单位标兵”、“优秀党委中心组”、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等等。
如果要问:上述成绩和荣誉,哪一项可作为他们改革发展的标志?人们说:应该首推“供销大厦”的竣工和开业!
请听听淮北市社陈远志主任的表述吧——
“‘淮北供销大厦’是淮北市供销社自筹资金、拆除改造而重新建设的。这个项目设计为9层,地下一层和地上一至三层为商场,四至八层为写字楼,总面积近9000平方米......供销大厦的建设不仅彻底改变了市供销社及其下属单位的办公条件,重塑了供销社新形象,而且引进和培育了日用消费品龙头企业,构建了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为供销社发展增添了后劲,为社会提供了500个就业岗位。”他还补充说,大厦投入使用后,将为直属企业免费提供办公用房,增强了系统的凝聚力,提高了系统运作效率……
诚然,陈远志主任解释是令人欣慰的;但是,一个地市级供销社多年的改革发展成就,岂是一座大厦能够“标志”得了的吗?!
但是,当了解了淮北市供销社系统改革起步时的情景和创业发展的历程以后,人们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淮北供销社人的情感世界,才能体会到供销社人创业的沉重和艰辛——
七年前,淮北市供销合作社共有17个企事业单位,其中有8个社属公司,7个基层社,一个社办工厂,一所社属学校。截至2001年底,市社系统资产总额8208万元,负债总额是10845万元,资产负债率132%,个别企业负债率高达400%以上,除了棉麻公司资产是正值外,其他企业的资产均为负数;全系统职工总数1991人,在职职工1350人。在职人员中,有800多人离岗,其中有760多人长期领不到生活费;欠缴退休职工养老金130多万元。再说办公条件吧,当时,市社办公大楼年久失修,楼内多处漏雨,每逢下雨,会议室成了“污水池”,无法进人。市社机关没有大门,机关干部和职工上下班,只能从一个狭小的楼梯间通过,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和其他单位来联系工作常常找不到门;更有甚者,这里没有消防安全通道,一旦出现险情,后果不堪设想,消防部门三番五次下达整改通知;办公室仅有一台上世纪80年代购置的打字机和一台手摇油印机,打印的材料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单位、落后单位,政府考核连年处于后进。
2002年,现任领导班子组建伊始,面对重重困难,他们认定“思路决定出路”的真理,在全社系统开展“结合社情找差距,解放思想求发展”的大讨论,通过摸实情、摆问题、找差距、觅对策,大家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一致认为:“只能苦干,不能苦熬;只有进取,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他们确定了“打基础、求实效、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确定了2002年为“基础建设年”,2003年为“体制创新年”,2004年为“管理提高年”,2005年为“二次创业年”,2006年为“二次创业拓展延伸年”,2007年为“二次创业巩固提高年”……按照这一思路,他们抓住重点,强力突破。
他们按照 “由内到外”的改革步骤,首先强力推进机关机构改革创新。他们积极与上级领导机关进行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机构改革,精简市社机关科室27.3%,精简人员18.8%。整个机关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极大地提高了机关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他们强力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他们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努力做好内部稳定工作。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有的职工多年没拿到任何工资和最低生活费,生活无着。为此,他们加强领导,制定制度,落实责任,主动“下访”,上门谈心,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改革创新,使他们赢得了灵活的体制机制,营造了轻装上阵的环境,激发了整个系统的活力——他们终于可以进入出击阵地了!
淮北市社“一班人”认识到,供销社及其企业的改革,是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企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为此,他们在资产界定、产权明晰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棉麻、农资、物资回收、烟花爆竹四个专业公司。市社分别成立了社有资产、资金管理办公室,对新组建的公司投资51%,进行控股经营,委派法人代表,各公司成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与此同时,他们大力加强基层社建设,对下属7个基层社全部予以保留,进行改造重组,签订了经营承包责任书;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2005年,他们在市属的濉溪县区域布设农家店29个、农资配送中心2个;2006年,他们又在全市成功布设农家店57个,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150%。他们还积极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各类行业协会。
2007年,淮北市社加大了“新网工程”建设的工作力度,制定了“新网工程”建设五年规划,重点推进三大流通网络建设:构筑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他们全年新建农家店50个,三年累计共建农家店151个,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日益显现;构筑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利用社属回收公司的网络优势及整合社会网络资源,共建网点40个;构筑了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在全市兴建烟花爆竹专营店43个,旺季零销网点500多个,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营销体系。他们还组建了16个行业和专业协会,发展会员144个;创办和领办23个专业合作社、245个农村综合服务社。2007年,淮北市社全年完成商品购进总额9.87亿元,同比增长20.4%;商品销售总额10.18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利润157万元,同比增长11.3%。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现在,人们仍然可以看到,淮北市供销社及其龙头企业是如何艰苦创业的:市属物资回收公司全年销售废钢10万多吨,实现销售2.6亿元,创历史新高,但他们的办公条件相当简陋;金信农资公司开展优质服务,全年销售农资3000万元,他们的办公条件同样简陋;瑞祥烟花爆竹公司扩充和规范市场,加强安全防范,全年销售近400万元,他们的办公条件偏僻且简陋;市社机关现在“客居”一座旧楼房里,办公地点狭小、陈旧——从市社机关到支柱企业都需要重塑形象、强化内部和谐社会建设……
“淮北供销大厦”标志着什么?人们说:它标志着淮北市社与全国供销合作社一样,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创造了新世纪的辉煌;标志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谱写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