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突发灾害应急基金” 合理布局电力项目 普及防灾知识
代表就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韩志峰
从今年1月中旬开始的南方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虽然已经过去,但因其突发性、持续性和广泛性的重大影响,依然成为今年两会代表们讨论和建议的热门话题,话题的中心主要集中在如何吸取此次灾害的经验教训及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上。与处置突发事件紧密相关的其他问题也备受关注。甘肃代表团的陈建华代表说,从基础设施建设到防灾知识教育、应急预案、资金投入、相关技术等多方面都要加强研究,以适应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需要。
需要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在此次抗灾救灾过程中,解放军发挥了巨大作用,解放军代表团的吴双战代表深有感触,他强烈建议:要认真总结这次抗灾救灾经验,搞好新形势下抗灾救灾特点规律研究,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做好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如何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应急体系是许多代表共同的建议。
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如何第一时间通知到相关方,做好应对准备,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对此,澳门代表团的招银英代表建议,完善灾情预报系统,提高预警能力。湖南代表团的赵湘平、文会国代表从建立信息机制的角度建议,利用现有的政务信息网,建立国家应急事件处理平台。
除了预警机制,代表们认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当是个依靠现代信息技术集成起来的全方位平台——包括气象、交通、电力设施等各方面应急预案在内的大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要建立包括诸多方面和相关各方的应急预案。
多位代表在应急组织机制和协调机制方面提出了建议。云南代表团的廖泽龙代表说,尽快建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的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的公共应急能力。广东代表团的孔令人代表、台湾团的朱台青代表说,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合作的应急机制。
代表们还非常重视预警、预案如何有效落实问题,福建代表团的庄先代表强调:要做到预警到县、预案到线到段、责任到人。上海代表团的陈振楼代表建议,建立预案信息库,加强模拟推演。上海代表团的刘洪凯代表说,要增强应急处置方案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加大宣传力度,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
代表们还建议,由中央财政拨款建立“突发灾害应急基金”并构建以此为核心的应急保险机制。
完善基础设施应对灾难
这次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导致电力中断、交通受阻、电煤紧张、通信不畅,凸显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代表们认为,搞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应纳入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大系统中考虑。
山东代表团的徐丙垠代表说,反思雪灾教训,电力建设应当加强,但不能考虑建大、关小,要鼓励多种形式的发电,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甚至战争。广东代表团的王南健代表说,要从国家安全层面研究长距离输电的安全问题,适当考虑加强沿海能源、电力项目的合理布点。还有的代表建议,在电力机车的铁路上增加备用发电机组。
香港代表团的何钟泰代表说,今年雪灾凸显我国重大灾害预警、基础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应支持大学和研究所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研究,特别是电力输送系统、交通道路设计等问题。
不能忽视全民防灾教育
代表们在讨论中说,在这次抗灾救灾中,还反映出一个问题:在灾害到来时,一些地方没有抗灾的思想准备,有的还一度束手无措。很多老百姓更是不知如何自救。
他们建议不能疏忽对全民的防灾知识普及问题。福建代表团的林强代表说,建议应认真研究如何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抗击自然灾害、处置应急事件时的纪律性教育,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救和救助等,这对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是很有好处的。
同时,代表们特别强调,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生产方面,不能因为突然事件来临,就手忙脚乱,忽视了安全生产。
山东代表团的孔青代表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这是对他们的警示。他们作为煤炭企业,始终要把安全生产摆在重于一切的位置来抓,加大源头治理力度。
辽宁代表团的张兴凯代表还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应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在减灾、防灾国民教育和应急体系建设以及灾害和事故的预防、处置科学研究方面增加投入。
相关新闻
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启示
全国政协委员黄瑶代表吴嘉甫、刘鸿庥两位委员作联合发言时说,2008年抗击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实践带来六点启示。
一是灾害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促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在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认真制订相应预案,一旦灾情发生,才能有序进行抗灾救灾,把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要有科学的判断与决策。灾害之初,部分同志对灾情认识不足,还以为是“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结果灾情越来越大,不少地方因准备不足而吃了大亏。
三是要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要在加大政府救灾投入,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拓宽救灾资金和物资筹集渠道,建立社会化救灾资金投入体系,使灾害救助工作更具开放性。
四是要增强全民防灾意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公民树立灾害袭来时的自救互救意识。
五是要尽快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议成立由政府及公安、消防、军队、信息、气象、地震、防汛、交通等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中央和本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
六是要精心重建基础设施。借这次灾后重建之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抵御灾害的标准,并将标准法制化,强制执行。(综合)
代表委员建言
吴永平代表: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永平说:“建设和谐社会,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人的和谐。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就不能说是和谐企业。”吴永平说,只有将企业发展与员工的幸福安康紧密相连,让每一个职工都能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
“虽然国家根据煤矿实际,给工人发放了下井补贴、班中餐、夜班费等井下艰苦津贴,煤矿职工的收入较过去有了较大提高,但和许多行业相比,煤矿工人的收入仍与其危险性、艰苦性不相适应。”他说。井下工人大部分是农民轮换工,他们的配偶大多数没有工作,家庭负担重,需要得到社会的关心。
现在,同煤集团正在实施大规模的“两区”治理改造安居工程,一期工程已经使2万住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邵力平代表:铁路安全问题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南宁铁路局局长邵力平说,由于我国列车运行时速大幅提高,铁路运营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急需对铁路法进行修订,并制订“铁路建设条例”。
他说,我国铁路管理体制已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铁路法是1991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铁路建设、运营的需要。邵力平代表建议,在对铁路法修订中,应通过法律授权,赋予铁路部门对危及铁路交通安全的非法路外建筑物、构筑物和种植物实行拆除、铲除和行政处罚的权力。
他说,2005年4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为进一步提高法规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应该尽快修订铁路法。他建议,由于铁路建设系统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安全质量要求高,应尽快制订“铁路建设条例”。
徐强代表:培训教材要及时更新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辽宁的一线产业工人徐强说,现在对一线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用的教材仍在沿用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初的,能跟上科技进步的新教材根本找不到。他为此大声呼吁:职业技能培训教材要及时、定期更新。
他说,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教材非常陈旧,更新速度非常缓慢,学员获取的知识与工作实际严重脱节。现在,新员工在企业大多是通过师傅授艺的方式获取知识,学到的知识不系统,不规范,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专业名词、技术术语叫法不统一,给行业间的技术交流带来一定困难。
“培训教材的内容如果不尽快得到更新,势必会造成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发展缓慢,技术工人的理论知识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还会制约企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徐强对此十分忧虑。他建议: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及早修改、编撰、更新我国的职业培训教材,职业培训教材内容的定期更新制度也应当尽快建立。
林欣欣代表:高收入不能替换职工权益
来自生产一线的代表更重视有关职工权益保护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嘉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技术工人、教练员林欣欣说,高收入不能用加大劳动强度换取。
林欣欣说,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月工资”较高的企业,往往存在着任意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现象,其中“高收入”的一部分来自于强制性的加班加点。为此,他建议,《工资条例》应当以“小时工资”和“月工作小时”来表述企业务工者的收入水平和劳动强度,使他们的权益能够得到维护。
徐强代表:要改善工人培训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徐强提议改善工人培训条件。
他说,这次会议,他带来了关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量和关于更新职业培训教材内容的两个建议,希望通过这些方面的改善,提高产业工人待遇,促进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迅速壮大。
马富才委员:提高能源安全生产水平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马富才委员建议:要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促进煤炭清洁生产和清洁循环利用为重点,提高能源安全生产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协同保障,将我国能源安全放在全球能源安全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树立新能源安全观,推动全方位国际能源合作,协同保障能源安全。
他同时建议,为了应对能源安全突发事件,应加大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等主要能源资源的储备,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和预警应急体系。
马以代表:蓝藻事件使我们
坚定科学发展信念 浙江省湖州市市长马以代表说,太湖蓝藻事件给湖州市敲响了警钟。从2007年春天到年底,湖州市多次启用备用水源。虽然他们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可湖州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备用水源的启动意味着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湖州市痛下决心,拆除了湖边专门搞餐饮的20余只大船,并把200多户渔民迁上岸定居。现在,太湖入水口取水水质是二类或三类。
马以说,湖州虽然整体环境质量较好,可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整治。一是加大矿山整治力度,把矿山开采生产控制在最小范围;二是凡是向太湖流域排放含氮、含硫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马以表示,治理太湖当前还面临不少困难。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充分重视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同时加快研究与实行排污权的交易制度。(李彩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