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村金融调查分析要客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研究员 博士 高伟

  为掌握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一些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金融调查统计,尤其以针对小农户的问卷调查居多,调查指标和调查方法也日趋合理。但是,大家在分析这些调查统计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所有的统计调查都存在系统性误差,都是对真实情况的近似反映,金融调查尤其如此,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有个特点,那就是财不外露。一些农信社的研究人员告诉我,他们也经常在农村搞问卷调查。遗憾的是,不少农户拿到调查表后草草一填,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的比例并不高。这个问题,不是改进几个统计技术指标就能解决了的。如何测定问卷调查的系统性误差,是调查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第二,面对相同的数据,不同的人,他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有个调查显示四成多的农户有贷款需求,该报告根据这个数据就认为农户借款意愿不强烈。在我看来,40%的农户有贷款需求,这就意味着在两家农户中就有一家有贷款需求,这表明其贷款愿望已经很强烈了。再比如,有个调查统计显示,在急用的情况下,六成多的农户为得到贷款愿意多付利息,因此,就得到一个结论,农户对贷款利率不敏感。我认为得出这样的结论比较草率。什么叫“急用情况下?”我曾亲眼看到,一个农户家里的老人得病需要住院,家里没钱,他就跑到农信社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别说10%的利率,就是100%的利率,这位农民也不会敏感,为什么?还有什么能比活命更重要!为了活命,不管面对多高的利率,农民也是麻木的。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户贷一万块钱一年就得多付100元的利息。平时农民到集市买菜,为了省一毛钱,都要和卖菜的讨价还价半天。正常情况下,你能说农户对多付的100元利息不敏感吗? 

  三是有的统计分析没有区分时期和时点,有些数据是3 年、甚至5年的平均数据,有些数据却是一个时点的数据。比如说,问一个样本农户有没有贷款需求时,问的是在这个时点他有没有贷款意愿。一个可能的情况是,他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还没有贷款要求,但第二天他就因为种种原因有贷款需求了。而在统计农户有没有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时,却是问农户在过去的一年、甚至几年有没有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服务。用一个时点的数据去和一个时期的数据做比较,显然不合适。 

  四是大部分调查统计是从统计一个个农户金融需求情况,然后做一个简单的加总,然后就得出一个宏观的分析,以此为宏观决策服务。这显然是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因为一个个的微观个体加总,并不一定能得出宏观的结论。假如将一个小农户比喻成一个小石子,成千上万的小农户加总在一起,可能变成一个雕塑,可能变成一条石子路,也可能变成一座桥梁。前提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在调查个体农户的金融需求时,有这样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在大部分农户的心目中,他能不贷款,就不贷款,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比如说,不能维持生产生活了,才想到要贷款。在这个隐含的前提条件下,你对农户的金融需求开展问卷调查,把他们所希望得到的资金需求量加总再平均,得出农户的资金需求量并不高,需要贷款的农户也不多,然后就认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覆盖率已经很高了。仔细考虑一下,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合适,因为单个农户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维持生产和生活,如何维持传统农业的发展,你问卷调查得出的农户资金需求量是绝大多数农户如何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求量,是如何维持传统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从宏观角度看,国家更关心的是如何推动小农户生产向特色农业和规模农业转变,如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的投入,这不是单个小农户可以考虑的问题。总之,分析问题的前提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我之所以谈这个问题,并不是说问卷调查毫无价值,而是要说了解农村金融的真实情况,掌握农村的客户需求对金融机构很重要。只有全面掌握客户需求,才能开发出有针对性地金融产品,才能为金融机构的整体改革提供科学依据,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基石。脱离这个基础,制定的改革方案很有可能是纸上谈兵,后患无穷。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需求很复杂,既有农户的金融需求,乡镇企业的金融需求,还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范围比较宽泛,农户的金融需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仅仅掌握农户的金融需求是远远不够的。了解客户需求的方法也很多,问卷调查只是其中的一种,更为有效的办法是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和农民朋友亲密接触,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才能掌握更为全面的、真实的客户需求。在这方面,基层员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多听听基层员工的意见,金融机构开发的产品、制定的改革方案可能更科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