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是近几年“两会”代表委员高度关注的焦点,今年大家关注“三农”的角度好像有些不一样。
往年“两会”大家提起“三农”,有人会觉得是替那些留在农村土地上的几亿农民说话——怎样转移劳动力,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怎样发展经济、增产增收……而今年大家说起“三农”,让人觉得“三农”的每一个方面都与自己息息相关,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大家的生活,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要受到严重影响。
相信代表委员的这个变化与今年南方遭受的雨雪冰冻灾害有些关联。这次灾害使我们国家遭受上千亿元的损失,给许多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比较严重的影响。“两会”上那些来自灾区的代表委员也受到众多媒体记者的“追逐”,大家在谈论的时候也会提起停电了碾不了米,市场上没有菜卖。有人提起受灾还有些后怕和庆幸——幸好这次粮食没怎么受灾,幸好这次时间不太长……
受灾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灾害中暴露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以前认识不够全面的问题,正好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深刻反思、热烈讨论并积极献计献策的内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用一段话来论述这次灾害,许多代表委员发言、接受采访时也纷纷反思——粮食安全、农业保险、应急机制、灾后重建、政府扶持……
谈论“三农”的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有官员——山西省长孟学农说,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支农资金的打捆使用力度,真正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知识分子——来自黑龙江一所学校的王树国说,要重视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有企业界人士——浙江万向集团的鲁冠球表示,他们组建了三农集团,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解决了40多万农民的就业问题;更有来自一线的基层农民——来自浙江的俞学文呼吁为农业投入立法,来自湖北的朱建华希望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有人曾有疑虑,不在农业领域里工作的人说起“三农”,会不会“隔靴搔痒”?来自一线的农民说“三农”,会不会局限一隅?根据我们了解,为了开好这次“两会”,许多代表委员都准备了数个月,走访了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农民,搜集整理了许多问题和材料。他们的脑子里装的都是鲜活的素材,发出的当然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