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专访三位“农业组”全国政协委员

本报首席记者 阴剑锋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 聂振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黄大昉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首席兽医师、农业部兽医局局长 贾幼陵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

  中国不会出现粮食危机

  “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列举的过去五年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之一。1万亿斤粮食保障自给到底够不够? 中国还会出现粮食危机吗?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石油等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生物燃料工业对玉米和大豆、油菜子等油料品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近几年全球粮食供应形势趋紧,国际谷物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中国的粮食库存和市场供应都很充裕,他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所谓的粮食危机,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条件下,今年也不会动用中央储备粮。他预计今年中国粮食价格将会保持基本稳定。

  聂振邦指出,中国没有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除却大豆、油料,2007年中国还有700万吨的粮食净出口。根据种植意向调查,和2007年的15.9亿亩相比,中国今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至少不会出现减少情况。聂振邦表示,在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情况下,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完全可以实现好收成。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首席兽医师、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

  中国乳业发展应走合作化道路

  我国乳业经过10多年的超高速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首席兽医师、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表示,以乳业为代表的中国养殖与加工产业正在步入转型时期,从产业长远来看,中国乳业发展应该走合作化道路。

  贾幼陵表示,我国乳业已经成为一个产业规模大、链条长、关联度高、涉及上百万人就业、亿万消费者的庞大系统。从目前乳业发展看,未来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变迁充满了不确定性,国内外同行业竞争更加剧烈,乳业内部也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和严重,使全国乳业发展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引起足够重视,随时可能引发产业风险。

  贾幼陵指出,从生产者与关联企业的关系看,国际的基本经验是牛奶生产者拥有加工企业,或者是加工企业拥有奶牛场,其共同特点是二者之间有明确的产权联结关系,有紧密的利益关系,有成熟的利益分配制度。目前我国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原料奶生产者的关系主要有“公司+奶户”、“公司+奶站+奶户”、“公司+小区+奶户”、“公司+规模牧场”等形式,但由于分散的小规模奶户仍然是牛奶生产主体,因此在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双方的博弈中,乳品质量和安全往往成为牺牲品,使得利益联结机制成为乳业产业化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成为需要创新和升级的重要问题。所以,牛奶生产者与加工企业走一条有紧密利益关系的合作化道路,将是中国乳业健康发展的必然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

  转基因将转变中国农业未来

  在今年的总理报告中,盘点回顾正在推进的我国16个重大科技专项,再次受到广泛关注。2006年2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其中确定了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与宽带通讯、基础制造、探月航天等一起列入的16大专项之中。

  “转基因科学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老百姓也开始关心,转基因的迅速发展必将转变中国农业的未来,从而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黄大昉介绍,自1996年开始产业化以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连续12年保持迅速和稳定增长,2007年又较2006年增长了12%,总面积达到1亿多公顷,相当于1996年面积的67倍。

  “事实证明,转基因技术确实能推动生产发展。” 黄大昉介绍说,转基因抗虫棉目前已占到中国棉产量的七成,投入两个亿,给农民带来300到400亿元的收入,同时大大减少了农药对于人们健康的影响。

  关于老百姓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黄大昉表示,老百姓认识新事物都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但应该保持积极、理性的态度;科学家有责任给大家“讲清楚”;政府则需要加强管理并起到引导作用;媒体应该进行正确理性的宣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