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薄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在10年前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技术革命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一种灾难了!我们不知道照这样发展下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植棉产业还能维持多长时间!”时下,又到了棉花播种季节,正在棉田里检查残膜捡拾工作的兵团33团技术人员孙熙胜无奈地评价这场“白色”危机。
90年代后期,薄膜覆盖技术以其较好的保墒增温特点,在兵团各植棉产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在该项技术的推动下,兵团籽棉亩产量由原来的200公斤直接攀升到400公斤以上,被誉为兵团植棉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当前,采用这种薄膜覆盖技术的棉田在兵团已达到650余万亩。
“1999年的时候采用薄膜覆盖,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但现在不管怎么投入,种子用的是杂交棉,各种肥料一年比一年用得多,管理上也比以前精细科学,但增产幅度就是不大”。33团16连一名姓向的棉田职工面对笔者十分困惑地说到。
如今,因采用薄膜覆盖技术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正在兵团各植棉区凸显,残膜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兵团植棉业发展的瓶颈。孙技术员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每年播种需要4—4.5公斤薄膜,而残膜捡拾率仅能达到60%—70%,也就是说,每年有大约2公斤的薄膜仍残留在地里。每年2公斤的薄膜残留量,累计以10年计算,那么一亩地就有20公斤的薄膜残留在地中。塑料薄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它不易分解,即使有些分解了,也会放出毒气,破坏土壤结构,使得土地板结,还会放出太多的二氧化碳 ,导致农作物来年继续使用薄膜时缺氧死亡。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治理,几年之后,残膜所污染过的土地将再无任何耕作价值。
令人堪忧的是,当前,兵团各植棉团场对抗这场“白色”危机的办法仍然以“捡拾”为主,这种“治标”举措因可操作性差而收效甚微。采用土壤改良药剂对污染土地进行改良,推广使用新型环保可降解材料,已成为兵团植棉业对抗这场“白色”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张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