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民革中央提案:
倡导生物农药 减轻面源污染

本报记者 孙思磊

  当十七大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新的发展目标时,对于农药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选择。如何既能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又可以不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新的伤害?来自民革中央的全国政协委员给出的建议是——大力发展生物农药。

  记者从“两会”上获悉,今年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一份名为《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提案。

  生物农药长期被忽视

  据来自民革中央的政协委员介绍,我国是化学农药的生产、使用大国,化学农药的生产及使用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据统计,1998年中国的农药销售额达9.32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七位。而中国生物农药研究,虽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生产使用规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所有的农药生产和使用中所占的份额偏低。

  以江苏省为例,全省现有210家农药生产企业生产4000多个产品,产量高达30万吨,位列全国第一,但仅有27家企业生产苏云金杆菌、井岗霉素等16个品种的62个产品,年生产生物农药1500吨,仅占全省农药生产总量的0.5%。

  江苏省全年使用农药达2万吨,而生物农药使用量仅有960吨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两个品种,大多数生物农药仅是零星使用,真正用在国内农业生产中的比例太低,甚至有部分生物农药仅供出口。

  产业发展遭遇四重壁垒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之所以历经这么多年,却依然徘徊不前,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民革中央在向全国政协递交的提案中,将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缓慢归结为四个原因。

  一是生物农药研发和生产基础薄弱。绝大数生物农药企业均由化学农药生产企业转化而来,大多是些小厂,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不稳定,体现不出生物农药的技术优势。

  二是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缺少政策支持。生物农药从研发、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上,政府没有专项投入,在税收减免、项目支持等方面缺乏优惠政策,缺少对生物农药发展的政策支持。

  三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生物农药防治效果相对缓慢,易于分解保质期短,综合防治成本比化学农药高50%左右。

  四是农民对生物农药的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化学农药为主的病虫害防治见效快、效果好,农民容易接受。

  政协委员“开药方”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这为生物农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要加快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民革中央给出的建议是: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引导作用,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扶持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对生物农药使用者给予适当的补贴,调动农民使用生物农药的积极性。

  二是培育壮大生物农药生产龙头企业,帮助改造现有的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支持现有大型农药企业开拓生物农药生产领域。

  三是加大生物农药产品开发力度。农药登记管理部门要大力推进生物农药登记性试验进程,帮助企业做好农药登记工作,加大生物农药开发力度。

  四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和生物农药市场监管。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采取规范措施,引导他们使用生物农药。此外,要加大生物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不合格的生物农药进入市场,保障生物农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