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3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茶艺要“创意”更要“创艺”

舒曼

  目前,“创意”这两个字在世界范围内热得有点发烫,无论在它的诞生地英国,还是我们周边的日本、韩国,“创意”大都和文化产业组合在一起,发展迅猛。在中国茶文化界,“茶艺”也开始走上了“创意”的表演型发展之路。无论是在国际茶文化的舞台上 ,还是在国内茶博会上,五彩缤纷的“创意”表演型茶艺都让人大饱眼福。茶艺表演已经开始从单一的生活型茶艺转向有独创的表演型茶艺。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弘扬中国茶文化、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良好途径,并为之大声叫好。然而,叫好的背后却有诸多的困惑表情。中国茶艺除要“创意”更要“创艺”!

  近几年来,全国举办了不少茶艺大赛,但在这些大赛结束之后,观看者对表演型茶艺产生了一些看法:“挺新奇的,可就是看不懂”、“太做作了,太离谱了,年代不分,时空错位”、“没找对主题,不知想表达什么”、“既然在舞台上表演,生活性太强,艺术性太少,像是作秀,不像表演”、“有些主题思想非常明确,技巧也不错,但就是缺少点艺术氛围”……批评声音不仅来自讲求踏实的业界,业外人士对表演型茶艺也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切合实际,没有掌握好科学的冲泡方法。中国表演型茶艺尚处于新兴的发育阶段,目前很多创意都是不成熟的,脱离实际的,但也有的表演型茶艺打着“创意”旗号刻意搞怪,哗众取宠。既不符合生活实际,也缺乏艺术美感。

  在很多表演型艺术的创意遭遇尴尬的时候,同样也有精彩的表演型茶艺渐渐深入人心。如早期的《禅茶》、《文士茶》、《宫廷茶》、《擂茶》、《道家茶》等。又如江西的《惠安女茶俗》、《洞庭茶俗》;上海的《太极茶道》;广西的《珠海渔女》;杭州的《龙井问茶》、《九曲红梅》等;再如最近有老舍茶馆创编的《五环茶艺》,更香茶业创编的《父亲茶》、《女儿花》等等。似乎让我们见证到表演型茶艺创意的成功。但不少地方在不同的场合中实行“拿来主义”,一味模仿。在一次茶艺比赛中,有《禅茶》表演的主泡加助泡等五人全都身披大红袈裟,内行人一看,五个全是方丈,估且不说主次不分,古时候哪有诸多方丈在一起泡茶,倒像是方丈在“开会”。这证明创编者凭自己的一知半解想当然地编造禅茶表演,结果错误百出。

  眼下许多地方的表演型茶艺,均把“乌龙茶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等生活型和经营型茶艺作为表演项目,大家争相模仿,且出入较大。如果说,当全国表演型茶艺都在这种圈子里转的时候,中国茶艺还有什么发展可言?孰不知像类似这种“茶艺”早已作为对茶艺师们进行技能鉴定和实操的要求!而我们则在表演的舞台上一味地追求“春风拂面”,继而“韩信点兵”,再行“凤凰点头”,而且叫法不统一。有的表演者虽然动作漂亮规范,但个性不足;有的则只重技巧,忽视内涵。

  中国茶艺,由古到今,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但稳定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因此,必须有创造,有突破,有超越。从而使中国茶艺形象更新更美。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加上国际茶文化活动日益频繁,“中国茶艺”概念在全球逐步被人认知,中国茶艺也将逐步得到普及。而内容相似,程序相近的茶艺表演仍处在升级中,也无法长久吸引大众。因此建议表演型茶艺的创编者,务必力避因循模式,且不能刻意求新,中国茶艺就要像《五环茶艺》那样,创造性、构思巧妙地“制造效果”,突破常规,以求茶艺表演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最美最深刻的印象。北京老舍茶馆创编的《五环茶艺》,这台融表演型、生活型、经营型于一体的茶艺表演,显示出极强的“创意”性,并且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其实表演型茶艺是多领域的,多题材的,正如陈文华教授所说的那样:“茶艺编创的领域是相当广阔的,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应当利用创新思维创出丰富多彩的茶艺节目,其中既有反映历代茶事的历史系列,又有反映各地饮茶风情的民俗系列,还有反映兄弟民族饮茶习俗的民族系列,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系列”。

  (作者系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秘书长)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