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彭水县供销社与重庆直辖市一同成长,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历任领导带领全社1810名职工一举扭转1996年以来亏损2236万元的困境局面,成功实现二次新生,使所有直属企业走出了困境,实现了个个赢利的良好局面。
壮大直属企业 增强经济实力
彭水县供销社2007年直属企业实现商品总购进7666万元,实现商品总销售9034万元,实现利润150万元,达到了个个赢利的好局面,直属企业的经济收入占全社经济收入的80%左右。
从扶贫资金、百强镇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民族发展资金、科技扶贫资金等方面加大争取力度,近几年来共争取用于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500多万元,同时还争取了由县财政贴息,县信用联社向广大药农小额贷款1000万的金融支持,扶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他们是积极争取惠农支农政策,做大做强农资企业。社所属的农资企业的农资销售占全县80%的市场份额。为进一步做好农资供应工作,向县政府争取了由财政贴息向农发行贷款1200万元的化肥淡季商业储备政策,大大缓解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流动资金问题。他们还是积极争取恢复和发展壮大传统农业产业项目建设。苎麻、油桐、薯类是传统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为恢复和发展壮大这些产业,积极向县政府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油桐加工厂和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生产流动资金500万元。
此外,彭水社加强优势联合,做强直属企业。一是依托816厂的货源优势,引进资金300万元改组原兴达农资专业合作社,组建了彭峰农资有限公司,预计到2010年,该公司将销售各种肥料20万~3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二是嘉兴农机具专业合作社与彭水建煌机械厂联合在贵州省务川县设立分厂,加工生产年产量为20000套的降氟炉灶具,年产值达800万元。三是油桐加工厂、晶丝苕粉加工厂、中药材初级加工厂全面建成投产,年产值1500万元。
规范农资经营 发挥主导作用
在计划经济年代农资供应占了供销系统的半壁河山,改制后供销社仍然承担了全县农资供应工作,并占全县农资经营80%的市场份额,起到了农资供应的主渠道作用。2007年实现商品总购进3150万元,总购进各种物资、肥料27801吨;实现商品总销售3978万元,销售各种物资、肥料31700吨。有效地平抑了农资市场价格,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流入,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以打造农村新型流通模式为重点,整合网络,使供销社成为农村流通的重要力量。2007年,全县建立“丰谷”农资连锁经营网点167个,烟花爆竹销售网点238个,中药材收购网点45个,废旧金属回收网点24个,药品经营网点70个。
建合作社 创名优品牌
2007年在全县发展以白术为主的各类中药材31200亩,苎麻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1.8万亩,郁山晶丝苕粉专业合作社不但带动了全县薯类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向外推出了具有彭水特色的“郁山”牌晶丝苕粉。油桐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已种植发展了油桐基地5000余亩。
县社成立了彭水县康泰中药材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负责全县中药材产业的规划、种植、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加工、销售,该专业社被县政府命名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连市场、联合中药材种植大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利用国家扶贫、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政策在全县建立起了以白术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至2007年底已在全县21个乡镇的21个村种植了白术等中药材,使36400余农民直接受益,中药材种植实施项目使农户人均实现经济收入1714元。在抓好中药材基地建设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增加药农收入,他们自筹资金120万元,建起了占地925.15平方米,年加工能力为2000吨的中药材初级加工厂,并正式投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