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友,今年31岁,从事农资事业十多年。通过话筒听到他的声音,在语速较快的东北口音和安徽口音相互变换中,宛如看到一位踌躇满志、年轻而又富有活力青年小伙子在眼前。
提起自己做化肥的经历,只言片语中,解文友多少有点苦尽甘来的感觉。
十多年前,宿州市第一农资公司转交解文友的父亲承包。1998年,正值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开始。这一年,解文友19岁,高中即将毕业,正踌躇满志准备考大学。但他父亲却认为,好男儿应该立志创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依赖朝九晚五的工薪来维持生存。受父亲思想的影响,作为家中惟一的男孩子,刚刚高中毕业的解文友接手父亲的零售门店,开始了创业的道路。
19岁的大男孩,哪里懂得经商之道,但是接手门店的生意,也就等于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商道中开始摸索的解文友懵懂地感知,要养家,就要打造稳定的事业,而要保持事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坚持诚信经营。
要打造诚信品牌,经营好的代理品牌是首当其冲的任务。19岁的年纪,怎么能让人轻易信服,将品牌交给他经营?但是年轻就是资本,解文友有的是激情和干劲,更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
在与安徽六国化工公司合作之初,有着这样一段小插曲。
当时厂家的一名人员在宿州市一家宾馆办公,解文友找去了解产品,对方漫不经心地问:“卖过磷肥吗?”听他说卖过,对方眼睛漫无目的地扫了他一眼:“能卖多少?”解文友说:“如果价钱合适,能卖千把吨。”对方将头扭向窗外,轻描淡写地说:“如果你能卖2000吨,我给你一辆福田车,如果能卖7000吨,给你一辆普桑。”
“行!”就冲着可以得辆车,解文友立即应诺,并向对方索要名片。但是对方说没有名片,也没有给他电话。备受冷落的解文友没有放弃,而是直接把电话打到厂家,并揣着筹来的十万现金和从舅舅那里借的一辆红旗车,直奔厂家去考察了。到了厂家,一看是正规企业,解文友当即拿出十万现金,签订了代理合同。
虽然事情并不像对方承诺那样,当初的那个业务人员由于随意承诺也受到了批评,但是合作还是顺利进行了。提起往事,解文友有点不好意思,他嘿嘿笑着说,“当时年龄小,不懂事,有股傻劲。”
如今,通过长久的磨合,解文友与六国的合作越来越顺手。由于竞争激烈,很多经销商都不愿卖二铵,认为费力太多,而利润又太薄,不如卖一些有着模糊概念的化肥赚钱来得快。但是解文友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做化肥就像打持久战一样,要有持续稳定的市场信誉做基础,虽然挣得钱少点,但是能得到农民的信赖。
解文友把市场信誉看得比什么都高。在与六国合作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意气相投”感觉。他说:“六国把大部分利润都给农民和基层的经销商,我这里只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挣钱不多,但是我认可六国的经营模式和最终目标,这也是我发展的目标。”
解文友也坦言,做品牌肥,投资大,风险小,利润少,想要暴富不可能。为了打市场,必须风吹日晒,天天下乡,开个宣传车,载着大喇叭,挨个村子进行宣传。但是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贴近了农村,贴近了农民,解文友做市场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他说:“我自己就是农民,深知农民需要什么,进什么肥料,农民就用什么肥料,如今农民见了我,就像见了一个好品牌……”
经过几年辛苦打拼,2003年—2004年,解文友的零售门店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解文友也成了众多厂家在宿州寻找代理的重点目标。2005年,解文友的零售门店正式注册为安徽省宿州市文友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坚持诚信经营、扎实苦干,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从当初的三名员工发展道今天20多名员工,占地60亩,拥有完善的仓储物流设施,仓储量约2万吨,配有产品装卸运输车队。而解文友,也在市场的历练中成为当地农资流通领域的后起之秀,深受广大基层经销商的赞誉。
回首走过的路程,解文友深感,无论做什么事,都必然要经历艰辛的成长过程,但是只要坚守诚信,就能让自己走的更稳,更快!
记者手记:
从事了十多年的农资工作,解文友对农资行业感触很深。他在思考,作为千万个农资经销商中的一员,从个人做起,坚守诚信,这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则。他笑谈:“什么时候能做成农资行业的‘报喜鸟’‘雅戈尔’?”作为一名农资“新生代”,也许这种愿望也会成为推动诚信经济的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