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农民,喜爱种田,也应该种好田。可是,这十年来,我种猕猴桃时遇到的资金、技术问题没法解决,走了很多弯路,心里不开心喏!”2月15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峡阳水果专业合作社举办成立庆典仪式时,首任会长王荣贞感慨地说。
今年1月8日,在南平市供销社的帮助下,61岁的农民王荣贞牵头创办的峡阳水果专业合作社终于登记注册。但他的这一席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记者禁不住探个究竟。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1997年,南平市延平区实行土地调整改革,老王分得了几十亩的锈水田和山垅地。地分到手了,种些什么呢?老王打起了“如意算盘”。由于南平地处福建北部,山高林密,溪流众多,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适宜水果生长。老王在内蒙古时无意中发现猕猴桃市场很红火,回家后便邀请镇政府领导一起到有猕猴桃种植规模的邻县泰宁去考察。经过调查,老王决定种植猕猴桃,他和镇里商定:前期他自筹资金开辟果园,后期镇政府给予经济资助。
于是,老王想方设法筹措了3万多元,雇用劳力开荒、挖沟、整地,定购、栽种果苗。第二年,老王准备搭建棚架,由于缺乏资金,按照事先的约定,老王几次找镇领导,希望镇里能给予资金支持,但都无法实现,老王心急如焚。开弓没有回头箭,猕猴桃园总不能半途而废吧,无奈之下,老王只好向信用社贷款,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借,甚至借了民间高利贷,终于筹集到18万元,搭好了棚架,建成20多亩的猕猴桃园。
每天,老王几乎都在果园里辛勤劳作,猕猴桃长势良好,终于开花、结果,老王满心欢喜。谁知祸从天降,猕猴桃不久就生了叶斑病,后来转化成菌病,落果严重。老王原以为只要求助镇农技站就可以解决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三番五次到镇农技站、到区涉农部门请教,虽然几名技术人员先后来过果园,但是走后却没了音讯。有一次,猕猴桃根部又发病,情急之下,老王挖下一棵,连土带苗拿到镇农技站,但是技术员解决不了病害。老王感到,“如意算盘”打得不怎么如意了。
执着的老王还是不服输,他带着全家人苦干了八年,但是,猕猴桃的病害一直没有根除,果实产量不高,品质不佳,卖不出好价钱,年年亏损。到了200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50多万元,终于再也无力支撑。老王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一气之下,老王砍掉了所有的猕猴桃,改种了占地30多亩、数量2400多株的甜桔柚。
甜桔柚是栽下了,但会不会遭遇猕猴桃一样的命运?老王的心里实在是没有底。
去年11月底,福建省供销社创办的省果品协会进行换届选举,王荣贞作为该协会的唯一的一名农民理事,应邀参加了会议。他希望将自己种植的甜桔柚果园作为省果品协会的示范基地,并就水果的包装、营销等具体事宜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老王真诚地说:“把果园建成绿色食品基地是我的理想,希望我的甜桔柚果园不要再落得与猕猴桃同样的命运。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越来越好,我是农民,就要种好田。现在有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技术等问题的解决上,我有了依托,信心更足了!”
编后
圆好农民的致富梦
果农王荣贞辛苦八年、想靠种植猕猴桃发财的“如意算盘”落空,致富之梦难圆,令人感慨万端。他的曲折经历折射出广大农民的困惑,他的不幸遭遇,在中国的广大农村绝非个别。
长期以来,缺资金、缺技术、销售难等是农民常常遇到的“老、大、难”问题,涉农部门和有关机构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以服务农村为己任,作了很多努力,值得嘉许。但是,有的单位特别是基层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佳、服务流于形式甚至搞形式主义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没有真正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难,致使象王荣贞这样的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致富奔小康的美梦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如今,由各级供销社创办、联办、领办或合办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努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流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这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有效形式。王荣贞对专业合作社寄予厚望,希望依托其解决资金、技术等问题,耕好田,种好地,走上小康之路,过上富裕生活,圆好致富之梦。他的坚定执着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他的肺腑之言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反映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有用武之地,供销合作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央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眼下,春耕在即,农民又将面临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各级供销合作社要趁势而上,跟进靠前,主动融入,帮扶到位,排忧解难,有所作为,在服务“三农”的具体实践中履行职能,壮大自己,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为农民发财的“如意算盘”不再落空、为圆好农民的致富梦而发挥积极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